還是那句話,世上沒有破不了的案子,只有不敢破的案子。“上源驛事變”的幕后真兇不是朱溫,而是中央朝廷
這個中央朝廷不是唐僖宗的朝廷,而是田令孜的朝廷。換言之,幕后主謀是當朝權閹田令孜。
如上文分析,除掉李克用,對朱溫有百害而無一利。朱溫根本不具備作案動機。
如果我們從“誰受益,誰嫌疑”的角度去看,除掉李克用的最大受益者,正是田令孜。
田令孜雖然遠在成都,遠離黃巢之禍,卻并未置身事外,相反,在整個“黃巢之亂”中,特別是在黃巢撤出長安的這段時間里,田大公公上躥下跳地十分忙碌。
鎮壓黃巢的功臣中,主要是“二鄭”、總司令王鐸、副總司令崔安潛、總監軍宦官楊復光,余下則是王重榮、李克用、朱溫等優秀將領。
所以,要想篡奪功勞、竊取勝利果實,田令孜就必須拿掉他們。
亦如前文所述,田令孜通過陰謀詭計,先拿掉了“二鄭”,之后又以“討賊無功”為借口拿掉了王鐸、崔安潛。為了顧及吃香,同時也是客觀形勢所逼,田令孜不得不力挺自己的政敵“楊派”宦官勢力,把收復長安的功勞記在楊復光、李克用等人頭上。
正在田令孜搜腸刮肚地思索如何扳倒楊復光的時候,楊復光突然病逝。史籍記載,舉軍為之痛哭,天下為之惋惜,唯獨田令孜“大喜”。
隨后,田令孜再也無所顧慮,迫不及待地對“楊派”勢力揮起屠刀。首先排擠打壓了楊復恭;遣散并吸收了“楊派”的“忠武都”,改編為“隨駕五都”,以為己用;又與王重榮爭奪鹽利,甚至不惜與之兵戎相見
這些全是后話,我們在后文還會一一展開。在這里,我們只需明白一個道理田令孜向討賊功臣們全面宣戰。當然這種宣戰是背地里悄無聲息地運作,全是見不得光的陰謀詭計。
如楊復光所說,他與李克用是世交,論起來,李克用還該管楊復光叫聲叔叔。李克用此番平賊立功,由朝廷a級通緝犯搖身一變成為帝國藩鎮,也是靠著楊復光的大力舉薦。李克用與楊復光已經結成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所以李克用也是田令孜的眼中釘。
李克用與王重榮,二人的關系也不是一般的鐵。李克用與王重榮之子王珂還有一層兒女親家關系,當然那是后話。總之,李克用與王重榮都在楊復光麾下立功,是一個戰壕里的戰友。
二人分別坐鎮河東、河中,虎視眈眈地盤踞在長安東面。
在長安東南面,就是汴州朱溫。朱溫是被楊復光、王重榮招安的,有一層天然的政治同盟關系,朱溫又認王重榮當舅舅,在袍澤之誼上又加了一層甥舅關系。
而朱溫與李克用也是并肩作戰的好哥們兒,以兄弟相稱。
如此看來,關東地區結成了一個以楊復光為核心的松散的政治軍事聯盟。雖然楊復光已死,但各藩鎮之間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仍然保持著總體友好的態勢。
這是田令孜最為擔心的,政令不出潼關啊
終于,田令孜嗅到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李克用追擊黃巢,滿載而歸,途徑汴州,如果朱溫能把李克用解決掉,豈不是一箭雙雕
“朱溫,你想想辦法,干他一炮。他所繳獲的戰利品,全部歸你,算是辛苦費;雜家只要他的人頭。”
那朱溫就這么聽話嗎朱溫會貪戀李克用的財物,或者說會聽從田令孜的指使嗎還是說朱溫也想抱田令孜的大腿,主動獻上投名狀
不管怎樣,朱溫一定是很糾結的。從本心出發,朱溫真心不想下毒手。可如果不聽田令孜的話,那么田公公的下一個打擊目標會不會是自己呢
連世為貴胄的王鐸、崔安潛、鄭畋、鄭從讜都難逃田令孜的毒手,難道朱溫這個三無產品矮窮矬就可以
在朱溫事后給李克用的信中,也明確指出,暗殺行動是未經自己授權的行為,是部將楊彥洪與朝廷派來的密使宦官擅自為之。等于向李克用透漏了幕后真兇是田令孜要搞你
如此,倒也可以解釋我們最初的疑問了,那就是這場暗殺行動的準備工作非常倉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