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復恭如觸電一般,渾身一激靈,“別別鬧”
“哼”
孔緯渾身上下散發著神圣不可侵犯的正氣,指著楊復恭的鼻子尖,怒斥道“你楊復恭只不過是陛下養的一個家奴而已,卻敢肩輿上殿,好大的膽子你還蓄養了這么多勇士當養子,不僅讓他們掌握皇家禁軍,還出任地方節度使,這不是謀反是什么”
楊復恭的養子楊守立、楊守信均在中央禁軍做將領;楊守貞、楊守忠在外做節度使,并且從來不上繳貢賦,目無朝廷;楊守厚為綿州刺史,其他養子也多為地方刺史,在當時被統稱為“外宅郎君”;又在宮中挑選了六百多個精明能干的小宦官,都收為養子,然后派駐到各戰區、各道做監軍宦官。由此織起了一個盤根錯節、密不透風的“楊派”宦官勢力網。
“楊派”宦官勢力從中央到地方,內外勾結、遙相呼應,無人敢碰。與此同時,楊復恭與地方藩鎮如李克用也有秘密勾結。“楊派”宦官勢力絕對是一股不容小覷的政治力量。
每個人都心知肚明的,但只有孔緯敢當面挑明。
楊復恭冷汗直冒,辯解道“我的養子的確都是勇士,但他們是為了效忠皇上,保衛國家啊,憑什么說是叛徒”
孔緯正義感爆棚,瞪大了眼睛目瞪口呆,對呀,憑什么說人家是叛徒呢
最怕空氣突然安靜。
昭宗趕緊幫他打圓場,質問楊復恭道“既然是要效忠于朕,為何不讓他們姓李,卻讓他們姓楊”
楊復恭瞠目結舌,無言以對。
昭宗皇帝太不講理了。
唐朝時興蓄養假子,特別是藩鎮軍閥和宦官,養子冒隨主姓,人之常理。朱溫的養子姓朱,楊復恭的養子姓楊,天經地義。按昭宗的說法,姓李就是忠于皇上,姓別的就有造反嫌疑
再者說了,楊復恭也不姓楊,他本姓林,入宮之后被宦官楊玄翼收為養子,故而改姓楊。所以說,如果真拿姓氏論忠奸的話,只有楊復恭讓養子姓林,才是謀反的表現。
楊復恭啞口無言,一半是嚇的,一半是氣的。
孔緯事先沒給昭宗通氣,就擅自對楊復恭“宣戰”,將昭宗裹挾進一場在錯誤的時間發動的錯誤的政治斗爭中。其結果可想而知了。
開弓沒有回頭箭。昭宗皇帝順水推舟,對楊復恭說“朕想讓你那個姓胡的養子侍奉左右。”
昭宗點名的正是楊復恭最為得意的養子楊守立原名胡弘立,此人武藝超群,勇壓六軍,禁軍將士都很畏懼他,之前僖宗困于鳳翔的時候,就是他與李昌符路怒癥發作,誘發了李昌符叛變。
昭宗擔心楊守立會成為將來“倒楊運動”的重要障礙,于是化敵為友,借“姓氏造反”之說把他拉攏過來。
楊復恭不得不把楊守立引薦給皇上,同時也期盼楊守立會成為自己在皇帝身邊的眼線。
楊守立是一把雙刃劍,是楊復恭與昭宗爭奪的焦點。
昭宗當然是有把握策反楊守立的。
首先,昭宗賜給他皇族的姓氏,從此之后,楊守立就有了一個新名字李順節。為了敘述的統一,后文將沿用“楊守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