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息了嗎
昭宗重回皇帝寶座之后,趁熱打鐵,對宦官勢力予以壓制。
之前,宰相在延英殿向皇帝匯報工作的時候,宦官樞密使也列席旁聽,并時常與宰相發生爭執,等宰相向百官宣布皇上旨意的時候,宦官又會指責宰相“矯詔”,阻撓政令的下達。
因此,昭宗下令,從現在開始,樞密使不得與宰相并列,而應等宰相單獨奏事完畢之后,再進殿聽取工作指示。
隨后,宰相崔胤又與宰相陸扆聯名上疏,指出宦官掌握兵權是連年災禍的總病根,建議由崔胤執掌左神策軍、陸扆執掌右神策軍,如此則可震懾地方藩鎮軍閥,捍衛天子皇威。
文官典兵,是昭宗十年前的產業布局。然而此一時、彼一時也,時過境遷,外部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朝廷內部也存在微妙的變化。
如今,宦官勢力并未得到徹底鏟除,仍然蘊含著不容小覷的能量,而他們現在又是驚弓之鳥,短時間過度激烈的打壓,只怕會引起他們更為強烈的反彈。昭宗斟酌了兩天,不敢貿然走出這一步棋。
現在的昭宗更加成熟,不再那么魯莽。他找來握有兵權的“三使相”,詢問他們的態度。
孫德昭、董彥弼、周承誨三人異口同聲道“我們幾代人都在軍中供職,從未聽說過文官可以擔任統帥,如果硬要交給文官,恐怕軍隊會生變。一動不如一靜,不如仍然交給宦官。”
在朝廷內的三股政治勢力文官、宦官、禁軍中,宦官與禁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的利益關聯更是盤根錯節,剪不斷、理還亂,長期以來,二者相互依存,和諧共生
而文官與宦官之間則是長期對立、互相傾軋,為了爭權奪利而爆發的沖突不勝枚舉。
禁軍是核心,宦官是媒介。
“核心四閹”發動的這場宮廷政變,其本質就是文官集團崔胤與宦官集團的一次政治斗爭,只不過這次斗爭是拿昭宗皇帝當籌碼。宦官先勝而后敗,文官集團便打算趁虛而入,一舉拿下禁軍兵權,擴大戰果。
近些年的斗爭經驗告訴昭宗,休想憑一紙委任狀換取天下太平,他深知詔書的含金量。無論是讓誰來領導禁軍,都要事先征求禁軍的同意。
如今,以孫德昭為首的“三使相”是禁軍代言人,他們三人的態度尤為重要。
孫德昭恨的是王仲先,不是宦官這個群體,更不是由宦官領導禁軍的這個成熟的體系。對于禁軍來說,他們更傾向于宦官,因為彼此之間有太多的共同語言,更容易同流合污,牟取利益而文官則截然相反,他們往往出身名門望族,飽讀詩書,具備高學歷進士及第,孤傲清高,他們自詡為“清流”,貶稱宦官為“濁流”,也瞧不起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武夫禁軍將領。
之前,昭宗在“倒楊斗爭”中親自提拔了一位禁軍將領楊守立,文官集團孔緯就對楊守立冷眼相待,頗輕之。足以說明文官集團對禁軍將領們的輕視,禁軍將領們對此很有自知之明。
文官集團自詡清高,滿口仁義道德,難與共事。
因此,“三使相”一致抵制文官統領禁軍,堅持接受宦官的領導。
昭宗輾轉反側,猶豫了兩天之后,終于還是拒絕了崔胤、陸扆的奏議,任命宦官韓全誨、張彥弘分別出任左、右神策軍總指揮。
如此一來,重回原點。禁軍兵權仍然被宦官集團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