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朱溫與幕僚賓客等出游,期間在一棵大柳樹下乘涼歇息。朱溫忽然心血來潮,脫口說道“這柳樹可以做車轂。”
車轂,就是車輪中間的圓環,用來連接車輪與車軸,在那個沒有軸承的年代,必須用堅硬耐磨的木料制作車轂,而柳木質地柔軟,根本不能用作車轂。
朱溫的話顯然違背基本的生活常識,于是幕僚賓客們大都保持了沉默,唯有幾個馬屁精隨聲附和,說領導說得對,頗具前瞻性。
沒等他們拍完,朱溫就變了臉,厲聲呵斥他們“你們這幫知識分子就喜歡鼓動唇舌、顛倒黑白,玩人于股掌。車轂必須用榆木,焉能用柳木”回頭沖侍衛一瞪眼,“你們還等什么”
話音剛落,數十名勇士虎入羊群一般,大踏步上前,揪住馬屁精們的頭發,就地砍頭。
這就是朱溫為后世留下的“宜為車轂”的典故,可與“指鹿為馬”相媲美。出于公眾的認知習慣,我仍以“指鹿為馬案”呼之。
“九曲池慘案”、“白馬驛慘案”和“指鹿為馬案”,是朱溫弒殺昭宗之后所進行的政治大清洗的典型代表,我將其并稱為“洛陽三慘案”,其中的“洛陽”并非案件的實際發生地,而是以其首都的角色來闡釋這場頂層權力圈的血腥更迭。
若論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擺花瓶
伴隨著朱溫黨羽對異己分子的大清洗,中央朝廷出現了大量的空位,當然,這是朱溫集團分享勝利果實的時刻,與此同時,為了顧及吃相,還是需要擺幾個花瓶的。
朝廷提拔吏部侍郎楊涉為宰相。
資治通鑒說楊涉是懿宗朝宰相楊收的孫子涉,收之孫也,然而舊唐書、新唐書卻明確指出楊涉是楊收的侄子。
楊收,懿宗朝宰相,因得罪宦官楊玄價楊復光之養父而被韋保衡投石下井,最后遭迫害致死,前文有述。楊收有兩位同父異母的哥哥楊發、楊假,一個同父母弟楊嚴。
楊收的諸兄弟、子侄,全都進士登第,享譽天下。其中,楊嚴育有二子楊涉、楊注。所以楊收是楊涉的大爺,不是爺爺。
楊氏一門,多博學正直之士
楊發“登進士,又中拔萃”,很受宣宗皇帝器重,因耿直諫言遭貶,貶逐到地方后仍做出了驕人的政績,“以能政聞”其子楊乘,“亦登進士第,有俊才歷顯職”
楊假史籍用了一個側面細節來凸顯他的人品,據記載,他出殯的時候,有千余人自發地為他送行
楊收的三位兒子楊鑒、楊鉅、楊鏻,皆登進士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