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通過父親的關系打通關節,當上起居郎從六品上,然后上疏駁謚,說昭宗的謚號過分贊美,要求重新給昭宗定謚號。
先秦時候,謚號一般以一個字為主流,如秦穆公、晉文公,也有兩個字、三個字的非主流。
秦始皇比較有個性,認為“子議父、臣議君”是不妥當的,于是廢除謚法,而只以“皇帝”為稱號,他老人家是“始皇帝”,兒孫則以二世、三世為稱謂,實行數字化管理。
如果秦朝能永續至今,應該是歷史學者的一項福音。可惜二世而亡,新興的漢朝立刻恢復了謚法,為了將謚法規范化,中央特設“大鴻臚”一職,專門管理謚號。此時的主流謚號變成了兩個字。
而到了唐朝,謚號逐漸成了統治者滿足虛榮心的工具,也成為溜須拍馬者諂媚的工具。從這時候開始,謚號的字數越來越多,也越來越肉麻、惡心,并且開創了給在世的皇帝上謚號尊號例子,例如懿宗皇帝初登大寶時,宰相杜悰率百官上尊號“睿文明圣孝德皇帝”,才六個字,不爽,于是九年后宰相路巖率百官再上尊號“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廣孝皇帝”。
昭宗在登基之初,大順元年890正月,群臣就給他上尊號為“圣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
現在,昭宗的謚號是“圣穆景文孝皇帝”。謚法解云
稱善賦簡、敬賓厚禮曰“圣”;
布德執義、中情見貌曰“穆”;
布義行剛、耆意大慮曰“景”;
經天緯地、茲惠愛民曰“文”;
五宗安之、秉德不回曰“孝”。
具體的意思不再一一解釋,總之,全屬于褒獎贊揚的“上謚”,用之君親、用之君子。
在蘇楷的提議下,有關部門認真研討,給出了改謚意見,建議將謚號改為“恭靈莊愍孝皇帝”,并將廟號由“昭宗”改為“襄宗”。
既過能改曰“恭”;
亂而不損曰“靈”
武而不遂曰“莊”;
使民折傷曰“愍”。
除保留一個“孝”字外,以上四個謚號雖然也在“上謚”之列,卻是在褒揚的同時暗含批評
既過能改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但你有過在先;
亂而不損雖然沒造成重大損失,但你畢竟制造了混亂,算你走運而已;
武而不遂窮兵黷武,小青銅還總要擠進王者局;
使民折傷瞧,讓老百姓倒霉了吧。
蘇楷通過駁謚挑戰唐室威嚴,他成功了,他報了十年前落榜禁試之仇,并以此正式出道,開啟了一段恬不知恥的人生之路。后文書還會有他的后續表演,在無恥的道路上漸行漸遠。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