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懼淫威,屈節投河東;投石下井,“露布”辱舊主;嫉賢妒能,讒害韓延徽。這就是王緘的人生總結。
世間鬼神未必有,因果報應是有的。王緘不顧廉恥,引起公憤,最終,他也沒有得到好下場。他的故事將在后文呈獻。
王緘目前還是李存勖身邊的大紅人,幽州問題資深顧問,深得寵信。當他處心積慮地要陷害韓延徽時,韓延徽是無力反抗的。擺在他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死,走。韓延徽選擇了后者。
韓延徽向李存勖申請探親假,說要回幽州老家探望母親。
半路途徑鎮州,韓延徽順道拜訪了一位老朋友,張文禮。
閑談之間,張文禮問他下一步有何打算。
韓延徽毫不避諱,實言相告,“現在,整個黃河以北都成了河東的勢力范圍,而我已經不可能在河東為官了。我只有一條出路,回契丹。”
張文禮聞之變色,說道“你背叛了契丹,怎么還能再去自投羅網你就不怕耶律阿保機殺了你嗎”
韓延徽微微一笑,信心十足地說道“我是他的左膀右臂,他離不開我。對于他來說,我是失而復得,他高興還來不及呢,怎么舍得殺了我”
張文禮長嘆一聲,“也罷,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多多保重”
辭別了張文禮,韓延徽先回幽州老家探望了娘親,之后便毅然決然踏進了契丹領土。
果不出所料,當耶律阿保機聽說韓延徽回來后,喜出望外,拉著他的手,拍著他的肩膀后背,噓寒問暖,“我想死你啦”
對于自己的不辭而別,韓延徽的回答更是令耶律阿保機感動得稀里嘩啦的。史籍記載,韓延徽說“忘親非孝,棄君非忠。臣雖挺身逃,臣心在陛下。臣是以復來。”
耶律阿保機感動地不要不要的,當即賜給韓延徽一個契丹名匣列音譯,契丹語為“復來”之意。不但沒有追究韓延徽先前叛逃的罪過,反而給了他更大的官職和權力,對韓延徽更加器重。
在對韓延徽這句話的翻譯,略有小爭議,爭議焦點就是“棄君非忠”的“君”,指的到底是誰。大部分人解釋為中原之舊主劉守光、李存勖,說韓延徽的意思就是母親和舊主都在中原,如果我不回去看一眼,就是不忠不孝,所以才不辭而別,回去一探,了卻心愿。
我個人認為任何語句的翻譯都不能斷章取義,不能脫離前后文的聯系。如果結合整句話來看,這個“君”應該是指耶律阿保機,這句話應翻譯為不回中原看母親,我就是不孝;背叛您,我就是不忠。自古忠孝難兩全啊,我此番回家探母,只為不留下不孝的話柄,其實我離開的這些日子里,一直都在思念陛下您啊
換言之,韓延徽在強烈暗示耶律阿保機如果忠孝兩難全,我寧可留在您身邊盡忠,也不會滯留中原盡孝。陛下您比我親媽都親
經典京劇劇目四郎探母,講述的是大宋“楊家將”中的楊四郎楊延輝,被契丹俘虜,隱姓埋名十五年,成為了契丹駙馬,喜提大遼鐵鏡公主,在一次遼宋大戰中,楊延輝伙同鐵鏡公主騙開雁門關,到大宋軍營里拜見母親佘太君,隨后又回到契丹的故事。
據說,“四郎探母”中的楊延輝就是以韓延徽的這次回鄉探母為原型,進行的藝術加工。
“楊家將”中的楊老令公楊繼業出生于五代時期,先效命于北漢政權屬“十國”,后歸降大宋,并成為抗遼名將。“楊家將”的故事經過后人的加工潤色,已經是家喻戶曉的英雄故事,除述“四郎探母”外,比較知名的還有“穆桂英掛帥”、“十二寡婦征西”等。
后世的很多文藝作品中,也經常杜撰出楊門之后,如水滸傳中的“青面獸”楊志;說岳全傳中岳飛部將楊再興;金庸先生筆下的楊鐵心、楊康、楊過。
本書在快到結尾的時候,會還原歷史真實的“楊家將”。
喜歡五代十國往事五代十國往事。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