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向長安盡惆悵,力微何路報君親。”
題寫完畢,蒲禹卿把筆往地上一扔,甩袖離去,從此下落不明。我不希望他投崖赴水殉國,更希望他能隱居山林寺廟。
馬全
歷事王建、王宗衍父子兩朝,官至永平軍節度使兼侍中,也在“王宗衍一行”之列,王宗衍遭秦川驛之禍后,剩余文武百官最終于6月抵達洛陽,后唐朝廷將他們全部赦免,并給予響應的官職,賞賜撫慰。自宰相王鍇以下,所有人都歡天喜地,謝恩不止,唯獨馬全仰天長嘆,說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國亡至此,吾等臣子生不如死于是絕食而死。
牛希濟
前蜀翰林學士、御史中丞,“王宗衍一行”之列。一日,當時的后唐皇帝明宗李嗣源,宣前蜀宰相王鍇、張格、庾傳素及翰林學士牛希濟等進殿,然后各賜一韻,命作七言律詩,主題是“蜀主降唐”。
破鼓萬人捶,王鍇等人的詩作都是對舊主王宗衍的冷嘲熱諷,指責他僭越稱帝、荒淫無道像一條條搖尾乞憐的舔狗,極盡全力舔菊后唐。
唯有牛希濟沒有誹謗舊主,只說是前蜀氣數已盡,天命所歸而已。
詩的末尾云
“古往今來亦如此,幾曾歡笑幾潸然。”
細細品讀,不僅沒有詬罵王宗衍,反而有勸諫當今圣上的意思,似有一種“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的韻味。
明宗李嗣源對牛希濟不辱舊主的忠義氣節深表贊賞,夸他是世所罕見的忠孝之士,即刻拜為雍州節度副使。
牛希濟擅長詩詞,所填的一首臨江仙最被世人稱贊,詠古抒懷,為詞的發展開拓了新路。
家貧有賢妻,國破有忠臣。馬全絕食殉蜀,牛希濟不辱舊主,雖為亡國之臣,卻仍然青史留名。
史官在對前蜀君臣蓋棺定論時,直言不諱地表達了自己對前蜀的惋惜之情,認為前蜀本可以多茍延殘喘幾年的,因為李存勖遠不如司馬昭,李繼岌、郭崇韜也不如鄧艾、鐘會,而且后唐僅控制了半個中國,實力相對還比較微弱,又有淮南等強藩割據,自身也存在政治昏暗腐敗等致命矛盾。
連蜀人都說后唐雖然大舉伐蜀,但連唐人都沒有十足的信心,甚至沒有堅定的信念。
我們在前文也鋪墊過,后唐只派來六萬兵馬,而且糧草不足。其實后唐的處境是不支持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滅國之戰的,李存勖亦有自知之明,所以其本意是以滅國為名,而行劫掠之實,目的止在于劫掠蜀地的金銀綢緞雖意在伐蜀,亦未有必然之計,止于求金帛錦繡,以自足其所欲。
只是后唐萬萬沒想到,居然未遭抵抗,前蜀軍隊爭相投降,就這么稀里糊涂被迎進了成都,一不留神滅了個國
在李存勖的本紀中,最常見的就是“獵”字,整日打獵無度,而在王宗衍的本紀中,最常見的便是“游”字,骨灰級旅游發燒友。二人真的是半斤八兩,豁嘴子吃肉肥也別說肥。
史官甚至也意淫道“如果王宗衍能勤于政事,以資財賄賂四鄰左右,搞好睦鄰關系,也許可以遷延國祚,以待真命天子來收拾”前蜀該亡,只是不該被李存勖滅亡。
后唐滅前蜀的戰爭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非常迷惑,非常詭異。比如它的過程,后唐的本意是來打家劫舍,如同契丹騷擾河北一樣,見好就收,搶一把就跑,卻不料瞎貓撿到死耗子,前蜀直接六分投。
而最詭異之處則是它的結局和影響。這場戰爭持續時間很短,人員傷亡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絕稱不上什么戰爭泥淖,但它仍然把作為戰勝方的后唐拖垮,在前蜀被滅之后,后唐帝國立即陷入崩潰的邊緣,僅僅過了不到半年,李存勖就死于兵變,江山易主。
五代十國往事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