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局
興教門兵變之前,李存勖就已經是眾叛親離,興教門兵變之后,李存勖的追隨者更是樹倒猢猻散,死走逃亡。劇震之下,方見人生百態,忠奸賢愚,任由后人評說。
1,元行欽
前文已經詳述,過程令人糾結,結局令人惋惜,死得更加窩囊。
2,西方鄴
食人之祿,忠人之事。李嗣源渡河南下時,汴州節度使孔循做了兩手準備,西方鄴怒斥了孔循的兩面派做法,要求他忠于皇上,反對叛將李嗣源,甚至要殺掉李嗣源留在汴州的女兒,以堅定大家的意志。
西方鄴隨后的動向,權威史料也存在小小的出入
一說他勸孔循無果、殺李嗣源之女未遂之后,就率兵西上,到汜水迎接李存勖,告之汴州動態另一說是他繼續留在了汴州,等到石敬瑭進入汴州后,眼見大勢已去,西方鄴才從西門突圍,到了汜水,把汴州淪陷的消息帶給李存勖。
不用糾結,總之,西方鄴是以一副忠臣的面目載入這段史冊的。
很快,李存勖回到洛陽并遭“興教門兵變”遇弒,李嗣源進入洛陽接管。西方鄴主動投案自首,以“李存勖黨羽”、謀害李嗣源之女未遂等罪名,“請死于馬前”。
什么叫光明磊落這就是。說過的話、做過事,敢作敢當,至于如何發落,悉聽尊便。
李嗣源不僅沒有怪罪他,反而對他表示由衷的敬佩,“嘉嘆久之”。西方鄴仍然得到了李嗣源的重用。
不久之后,在針對荊南的戰爭中,西方鄴就被委以方面軍總司令的高職,征戰荊襄,后文詳述。
3,李存霸
先前,李存勖封自己的兄弟們為親王,又讓他們做各地藩鎮節度使,但只是掛職遙領,皇上怎么可能讓親王手握重兵,坐擁重鎮只是享有一個名號,領取相應的俸祿而已。直到貝州兵變,中原漸漸失控,李存勖身邊實在沒有值得信任的同志了,才讓親王們赴鎮各軍,以求聯合勤王。
原河中節度使朱友謙被殺后,李存勖任命同母弟李存霸為河中節度使。一直等到趙在禮占據了魏州,李存勖才允許李存霸赴鎮河東。
緊接著,李嗣源被趙在禮劫持,隨后公開叛亂,河北局勢驟然失控,李存勖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于是急詔李存霸赴鎮太原,做太原留守而讓另一位同母弟李存渥赴鎮河中。
不明白李存勖為何要手忙腳亂地做這種人事調動,直接讓李存渥去太原不就得了嘛。事情緊急到什么程度呢這份移鎮的詔書起草完畢之后,根本沒來得及宣讀,“興教門兵變”就爆發了。
所以發生了有趣的一幕李存霸、李存渥都往太原跑。
李存霸到河中沒幾天,談不上有任何群眾基礎,而且河中將士對“朱友謙滅門案”耿耿于懷,現在李存勖死了,李存霸哪兒還敢留在河中于是第一時間逃往太原。
到了太原后,李存霸剃光頭發,換穿一身僧衣,拜謁太原巡檢官李彥超李存審長子,一把鼻涕一把淚,表示自己沒別的意思,只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晨鐘暮鼓、青燈古佛,了此一生,從此與世無爭,惟愿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