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稟二次南下福州,簡直匪夷所思。
隨著王延稟的快速失敗,后唐中央朝廷也失去了控制福建的機會。而朝廷接受王延稟納款,任命王繼雄為建州刺史的行為,也深深傷害了臣服于后唐的王延鈞。王延稟用他的狂悖割裂了福建與中央的關系,推進了閩國的進一步獨立。
雖然沒有直接的史料記載,但通過諸多客觀史料分析,我個人認為,王延稟的這次叛亂很有可能跟后唐重臣安重誨脫不開關系。
前文提到,安重誨態度強硬、意志堅決地推行削藩,后文會依次提到他在面對南楚、南吳、吳越、兩川等政治勢力時的強勢、高壓態度,和他的強硬手腕,領略這位鷹派權臣的鐵腕政策。
除了大張旗鼓的公開的軍事行動外,安重誨也會使用一些見不得光的卑鄙手段,例如通過散播謠言來害死對方陣營中的杰出人物,以削弱對方實力等等。
所以,我的個人觀點是擁有擁立新主的功勛將領王延稟,很可能是受到了安重誨的引誘、教唆,才回歸朝廷,并伺機為朝廷奪取福建。
個人觀點,符合邏輯,作案動機和作案時間也全都具備,只是缺乏史料支持。一家之言,歡迎討論指正。
也許正是看透了后唐朝廷的虛偽、毒辣、險惡用心,王延鈞對待中央的態度在平息了王延稟之后,忽然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由恭順變得不臣。
半年后,后唐朝廷任命王延鈞的弟弟王延政為建州刺史,向王延鈞傳遞一個友好信號往事如煙,翻片兒吧,日子還得過,一切向前看。
王延鈞并不買賬,他開始得寸進尺,不斷地試探后唐中央朝廷的底線
首先請求后唐朝廷封漢時的閩越王無諸為富義王。王延翰建立閩國的法理基礎,正是這位閩越王無諸,所以王氏家族必須無限提升無諸的政治地位和民間聲望,如此一來,“大閩國”就不再需要維系與后唐中央朝廷的從屬關系,因為大閩國的法理根基是無諸而非后唐,為日后的脫離后唐做鋪墊。
后唐朝廷批準了這一請求。
接下來,王延鈞秀出了第二波騷操作當時,南楚馬殷、吳越錢镠相繼去世,于是王延鈞上表后唐朝廷,說他們倆都是“尚書令”,如今都死了,“尚書令”閑著也是閑著,給我吧。
求封尚書令。有的史料舊五代史說王延鈞是要繼承馬殷的“尚書令”和錢镠的“吳越王”。總之,就是提出一個顯而易見地違背常理的無理要求。
太豈有此理了,后唐朝廷給了他一個大大的白眼。賴得搭理他不報。
王延鈞要的就是這個結果,于是以此為借口,與后唐朝廷一刀兩斷,斷絕朝貢,宣布了閩國的政治獨立。
其實,王延鈞在此之前就已經萌生了稱帝的想法,所以才通過這種方式脫離后唐,并把分手的鍋甩給后唐,就像渣男故意冷暴力,迫使女友先提出分手,“這可是你先提的啊,不賴我”
與后唐分手的次年,王延鈞正式登基稱帝。
順帶預告的是,王氏家族似乎是受到了某種詛咒,王審知的這些子孫,自長子王延翰以下,幾乎沒有幾個是正常死亡的,幾乎全都死于非命,詭異程度堪比肯尼迪詛咒。
以上即后唐中央朝廷與福建地方非法割據勢力閩國的來龍去脈、愛恨情仇。特別需要強調的就是在李嗣源時期,閩國與中央朝廷有過短暫的蜜月期,之后就分道揚鑣,但由于地理上淮南等的阻隔,雙方之間的互動全是隔空進行,無論是你儂我儂還是你死我活,都只停留在外交層面,沒有實質性的幫助,也沒有實質性的傷害。
隔靴搔癢。
五代十國往事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