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姜子牙與周文王的典故來諷諫錢镠。
錢镠聽后,頓時醒悟,“哈哈”大笑,接著就下令取消“使宅魚”。
開平三年910,羅隱病逝,享年77歲一說80多歲。留下了江南甲乙集、淮海寓言、讒書同集等著作,以及無數民間故事。
外交危機
鑒于兩浙獨特的地理位置,錢镠明智地制定了“尊奉中原”的基本國策,錢氏子孫也將其恪守數十年。
然而在后唐李嗣源時期,這種情況卻被短暫打破。打破它的,正是李嗣源朝廷的鷹派權臣安重誨。
天成三年9282月,后唐朝廷派烏昭遇、韓玫帶團訪問兩浙。此前,因錢镠考慮自己年事已高,想把基業傳給兒子錢元瓘,于是上疏后唐朝廷,奏請以錢元瓘為杭州鎮海軍、越州鎮東軍兩軍節度使。朝廷準奏,于是派出該使團,對兩浙地區進行友好訪問,并正式加授錢镠之子錢元瓘為兩軍節度使。
這原本是地方與中央的一次良好互動,增強地方與中央的相互信任,加固友誼,深化戰略合作。然而這卻是鷹派人物安重誨不愿看到。安重誨千方百計地要破壞這次外交行動,終于將這次外交行動演變成了政治斗爭。
弱勢的李嗣源是鴿派領導人,他迫切地希望維持、進一步改善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特別是像兩浙這樣的“孤懸海外”的政治勢力。
在這一年928,后唐因淮南楊溥稱帝而與之斷交;與荊南高季昌兵戎相見,后唐三路大軍圍剿荊南,不僅沒有取勝,反而使荊南脫離后唐,轉而向淮南稱臣;定州王都勾結契丹叛亂。
在這種情況下,李嗣源無論如何也不愿兩浙再生事端,和睦共處、維持現狀才是李嗣源的真正訴求。
然而安重誨卻義無反顧地要破壞與兩浙錢镠的關系,這是為什么呢
通常認為是錢镠沒有給予安重誨充分的尊重。比如說在寫給安重誨的信中,不夠謙卑,從而惹怒安重誨;還有的史書說安重誨貪財重斂,而錢镠給的意思不夠意思,安重誨便覺得錢镠很沒意思,于是就要意思意思。
總之,正史只說二人有舊怨。
在這個外交使團中,韓玫是安重誨的心腹,很明白安重誨的意思,就是要搞事情。在抵達兩浙后,韓玫故意當眾欺辱烏昭遇,甚至不顧基本的外交禮儀,故意耍酒瘋,用馬鞭抽打烏昭遇,制造了嚴重的外交事故。
烏昭遇深知朝廷維護地方和諧的良苦用心,以大局為重,選擇了隱忍不發,處處忍讓,卻換來韓玫變本加厲地出格行為。
連錢镠都看不下去了,表示要上疏后唐朝廷,揭發韓玫的無禮行徑。
一旦這份奏章送到李嗣源面前,就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一連串的蝴蝶效應。一切以大局為重,烏昭遇主動勸住了錢镠,表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當什么都沒發生吧。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