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們,瞅瞅,我剛一發兵,戰船剛下水,敵軍就棄城而逃,我軍勢如破竹啊
“況寧江軍以黔南為肘臂之地,以渝合為饋運之衢,我已斷之,彼何望矣”
黔州楊漢賓逃入寧江軍,之后與寧江援軍組織了一次試探性小反攻,被我軍打得大敗。他不敗才怪因為特殊的地理原因,寧江軍的版圖猶如一條腰帶,治下三州忠、萬、夔,沿長江一字排開,南部與黔州武泰軍存在漫長的邊境線,如果黔州武泰軍落入敵手,寧江軍根本不可能自保且寧江軍的補給中轉站是位于上游的渝州、合州,此二州也已經兩川軍隊控制。
“指期蕩定,以固封隅”
所以啊,拿下寧江軍,擴大兩川版圖,已經是指日可待的了。
夔州寧江軍的戰略意義非常重大,東接荊南,控制著出入蜀地的長江水路。如果兩川控制夔州,將會直接威脅中原腹地,有奇襲洛陽的可能。
兩川兵走長江水路,順流而下的速度要遠遠快于從劍門關走陸路回援的石敬瑭主力。如果兩川拿下夔州,就會出現這種局面敵我雙方九個人在上路河道團戰拉扯,我方一個帶干擾的劉禪帶著兵線,偷拆了下路的三塔。
現在的戰爭形勢是石敬瑭的中央軍主力與兩川叛軍主力在劍門關對峙遂州夏魯奇被西川圍城,也是僵持狀態夔州寧江軍受西川威脅。
戰爭形勢對朝廷不利。
這個時候,朝廷內部出現了一個重要的節點安重誨親赴前線督戰。
在后唐朝廷中,堅定的“主戰派”只有安重誨一人,剩下的幾乎全是“主和派”,包括李嗣源、石敬瑭在內,絕大多數人都不贊成兩川戰爭。
后文還會詳細復盤,此時的安重誨已經深陷政治斗爭的漩渦,地位岌岌可危,李嗣源失去了對他的信任。兩川之戰是安重誨的一次豪賭。
安重誨動身之后,朝堂上被壓制的聲音終于敢于大膽釋放,不斷勸李嗣源取消戰爭石敬瑭也積極上疏,繪聲繪色地描述前線之困難,以及戰爭之不明智。
據石敬瑭的奏報,前線糧草運輸的損耗高達驚人的90以上,能成功轉運到前線的糧食不足十分之一自潼關以西,民苦轉饋,每費一石,不能致一斗,道路嗟怨。
李嗣源原本就不主張對兩川動武,收到石敬瑭的奏報之后更是傾向于通過對話的方式來解決兩川問題。
為了緩和矛盾,李嗣源下令釋放了駐防夔州的一千五百名西川兵。
這些士兵是“三路大軍討荊南”時派駐夔州的,荊南戰爭結束后,孟知祥請求撤回,遭拒絕。史籍記載駐軍主將毛重威受孟知祥指點而“化整為零”,逃歸西川。
這一千五百人是否屬于毛重威所部,史料沒有給出充分解釋。
總之,這一千五百西川兵一直被朝廷扣押在夔州,并且責令孟知祥轉運西川糧草供養之。孟知祥屢次上疏,以荊南戰爭結束為由,請求撤回該駐軍,均遭拒絕孟知祥又不斷上疏,表示西川困頓,沒有足夠的糧食運往夔州,要求停止供饋,亦遭拒絕。
后來孟知祥借東川董璋起事的機會,以補貼夔州駐軍為由,從朝廷手里敲詐來云安監的13個鹽場。
如今,為了緩和矛盾,為罷戰、和談做鋪墊,李嗣源終于主動釋放了這一千五百名西川兵。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