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雞蹤橋戰役”的描述是這樣的
“臣孟知祥親驅戈甲,趙廷隱手奮鼓旗。一擊而魚潰鳥離,四合則豕分蛇斷。斬首一萬余級,執俘八千余人,生擒元璝、董光演以下都頭八十余員,奪下甲馬五百余匹,收獲衣甲器械十余萬事”
根據孟知祥的描述,董璋之帶著兒子董光嗣和兩名騎兵,共四人,逃離戰場,“磬馬而奔,棄甲而遁”,更慘的還在后面,孟知祥冷嘲熱諷地還原了董璋父子的狼狽凄慘之狀
“撫只輪而掩泣,視亂轍以咸哀。”
“烏江之死所不遙,赤壁之慚顏更厚。”
烏江自刎的項羽算個毛,別笑赤壁孟德曹,數厚顏無恥,還看今朝。
在奏章末尾,孟知祥得意地調侃道“對不起皇上,我錯了,一不小心,4天就滅了董璋,以至于陛下剛剛聽說董璋用兵,還在排兵布陣、商討策略的時候,戰爭就已經結束了。不過也好,省得有人再說我們兩川互為唇齒,唱雙簧,對抗朝廷。”
李嗣源把這封奏章宣示百官,結果是“中外咸知,莫不驚駭”。
孟知祥借賀捷之機,向朝廷狠狠秀了一把肌肉,從此之后,朝廷再也不敢輕言伐蜀。
可以說,“雞蹤橋戰役”對蜀地的影響非常深遠,不僅僅是4天吞并東川,而且為蜀地贏得了長達幾十年的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為孟知祥開創“后蜀”奠定了基礎。
孟知祥隨后創建的“后蜀”“十國”之一,也因此成功熬死了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一直等到宋朝建立,宋太祖趙匡胤才敢打蜀地的主意。
值得一提的是,天險之國、蜀道難的蜀地政權,滅亡之速令人匪夷所思李存勖滅前蜀,前后70天趙匡胤滅后蜀,僅用66天。
雖然兩川內戰前后持續了不到十天,但戰前的準備工作讓孟知祥身心俱疲,很難想象出他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壓力,“雞蹤橋之役”他又披掛上陣,親自指揮,超負荷勞動。董璋死后,東川九個州相繼投降歸順,帶給孟知祥的是一連串的維穩、消化工作。
董璋死后,東川全境投降歸順,而孟知祥也終于病倒了,第二天就病重。
作為孟知祥親信的中門副使王處回,負責照顧孟知祥的飲食起居。王處回性格寬厚而頗有機略。當時,孟知祥病得連進食都困難,飯量也很小,身體非常虛弱。
一般來說,主公的飯菜都要由親信之人端送。廚房的人把飯菜交給王處回,然后在門外等,孟知祥吃完后,再由王處回把餐具送出來,廚房的人不能與孟知祥直接見面,以防刺殺事件。
王處回每次送餐具之前,都要把剩飯剩菜偷偷倒掉,營造出孟知祥身體倍棒、吃嘛嘛香的假象。軍心由此安定,無人知道孟知祥的真實病情。
幾天后,孟知祥病愈,開始繼續處理手頭的工作。大犒三軍,論功行賞,而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東川的歸屬問題,誰來當“東川節度使”
在孟知祥心中,有兩個候選人,李仁罕和趙廷隱。孟知祥把兩位心腹大將召來,臉上掛著和藹的微笑,充滿期待地問道“二位將軍,誰愿幫我鎮守此地啊”
孟知祥原本以為二人會互相謙讓、客套,互相吹捧對方的功績,營造出君臣和睦、將相一心的大團圓場面。至于到底由誰來鎮守,孟知祥心里的答案是,誰都行。兩位將軍都是自己的心腹愛將,且都在近期立有大功,都有資格坐鎮東川。
然而李仁罕、趙廷隱的表現卻讓孟知祥大失所望,場面一度相當尷尬。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