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張義潮
在失去對蜀地的控制權之后,帝國西北部又出了狀況。
首先來到李嗣源面前的,是一條好消息涼州將領及人民群眾聯合上表,請求擁立孫超同志為節度使。也就是說,天下要沖、國家藩衛的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回歸中央
李嗣源竟然一頭霧水,錯愕道“孫超是誰”
左右人這才為他講述了涼州的來龍去脈
要問涼州孫超,話就長了,咱們長話短說。大唐在西部有個重要的鄰居吐蕃,吐蕃對大唐西部邊陲影響巨大。“安史之亂”以后,大唐江河日下,對西北疆域逐漸失去控制,吐蕃趁此機會鯨吞蠶食,將包括沙洲、涼州、瓜州、蘭州等在內的河西地區蠶食殆盡。
吐蕃對這里的人民實行高壓奴役統治,殘酷剝削,淪陷區人民日日夜夜盼望大唐王師能夠收復故土。據史籍記載,每當有唐朝使節經過此地時,老百姓都會夾道迎呼、泣涕不止,向祖國使節哭訴“亡國奴”的悲慘遭遇,并問使節“皇帝猶念陷吐蕃生靈否”
使節們看這些人的穿裝打扮,全是大唐衣冠服飾,只是口音略有改變,一經詢問,才知道他們是“安史之亂”時淪陷到吐蕃的難民子孫,“難二代”、“難三代”。
幾十年過去了,幾代人故去了,這里的人民仍然心系大唐,仍然唱著中國心,雖然他們根本沒有見過“大唐”長什么模樣,卻一代一代地口口相傳,“我們是中國人大唐皇帝才是我們的皇帝祖國不會拋棄我們的。”
此情此景,一曲中國心在耳邊縈繞。
中國人的凝聚力古已有之。
到了唐武宗、唐憲宗時,唐朝國運觸底反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而吐蕃則在政局動蕩和自然災害的合力作用下,國力急劇下滑。此消彼長,大唐也開始對吐蕃用兵,收復失地。
大唐軍隊一連串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河西人民的反抗吐蕃暴政的熱情。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大中二年848,有位叫張義潮的英雄豪杰,聯合了多方反對吐蕃的勢力,在沙洲發動起義,驅逐了吐蕃軍隊,取得了沙洲的控制權,隨后就派使節聯絡大唐朝廷,奏報當地局勢,并請求中央派遣軍隊支援。
唐宣宗高度贊揚了張義潮的壯舉,立即提拔他當沙洲防御使,鼓勵他繼續與吐蕃作戰,收復失地。
張義潮不負眾望,以沙洲為根據地,一口氣奪回了瓜、甘、肅、蘭等十州,收復了今日的新疆、甘肅、青海等一大片領土。并于大中五年851派使節獻上十一州圖籍,自此,陷于吐蕃拜年之久的河西地區重新回到大唐懷抱。
唐宣宗在沙洲設置歸義軍,下轄上述十一州,以張義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封南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實封三百戶已經是超王級待遇,另有其他封賜無需細表。
總之,張義潮是唐朝末年收復河西的民族英雄。
吐蕃勢力被壓縮進涼州,而涼州扼守著“河西走廊”,掐住了大唐進出西域的細脖頸。不拔出涼州,沙洲歸義軍就無法與朝廷取得有效聯系,朝廷更無法有效經營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