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州之戰
李嗣源眼中那個“年才弱冠,未歷艱難”的李彝超,堪稱英年才俊,少年英雄,李嗣源嚴重低估了少年李彝超的能力,更不知這場戰爭將會產生多么深淵的影響。
李彝超知道李嗣源既不可能對夏州黨項人心懷憐憫,更不可能容許拓跋李氏在這里割據稱雄。李彝超根本不對后唐朝廷抱有任何幻想,他很務實地制定了暴力抗法、妨礙公務的對策。
少年李彝超擁有著與他的年齡不相符的政治智慧和膽略,只可惜天妒英才,兩年后935就英年早逝,假如他可以多活幾年,也許西夏政權的建立還會提前。歷史沒有給出他確切的年齡,只說今年933“年才弱冠”,弱冠是20歲,但聯系上下文,這里的“弱冠”也未必是正好20歲的意思,應該理解為20歲左右,總之就是很年輕,如果他今年只有20歲的話,那么他死的時候也只有22歲,實在是太可惜了。
下面,我們將來看一看這個20歲的黨項族少年首領,是如何以“窮邊”夏州來對抗后唐朝廷。
李彝超先是給朝廷上疏陳情,向李嗣源示弱,說自己不是想拒詔,而是群眾呼聲甚高,實在是迫不得已,請朝廷體諒民意。
與此同時,派自己的哥哥阿啰王率兵占據重要關隘青嶺門集結境內黨項各部落以及各蠻夷部落,做好迎戰準備派游騎兵四處游擊騷擾,專門抄劫后唐軍隊的糧道,破壞工程器械。
如果選擇正面硬剛,李彝超無異于找死。先不論軍隊數量的多少、戰斗力的強弱,藥彥稠率正義之師,討伐拒詔不受代的夏州逆賊,名正言順,而李彝超則背負“朝廷叛逆”的罵名,部隊難免離心離德,特別是境內的蠻夷諸部,很難說他們會為了黨項拓跋氏而與后唐中央朝廷為敵。
所以李彝超制定了一套非常穩妥的抵抗辦法。
首先,以夏州城為依托,負隅頑抗。
夏州城歷史悠久,始建于東晉末年十六國時期,由匈奴貴族、赫連勃勃大王建造而成。公元413年,赫連勃勃發動十萬余工匠,在此地筑城,而他筑城時的嚴苛殘酷簡直是慘無人道、令人發指
據史籍記載,在筑城工程中,監工用鐵鎬檢驗城墻的堅固程度,“錐入一寸,即殺作者而并筑之”。如果能鑿入哪怕是區區一寸,就把筑造這段城墻的工匠殺死,尸體筑入墻體。
所以工程驗收之后,城墻堅硬如鐵,無懼刀砍斧剁,堅不可摧。
筑城的材料是當地河底的泥沙,與石灰混合,經現代化學成分分析,發現其竟與如今的混凝土成分類似。
城池建好之后,赫連勃勃無比欣慰地說道“朕方統一天下,君臨萬邦,可以統萬為名。”于是就將這座固若金湯的城池命名為“統萬城”。
赫連勃勃認為匈奴是夏啟的后裔,故而在407年自立建國時,國號為“大夏”,后世稱之為“胡夏”,是東晉十六國之一。
公元427年,北魏攻克統萬城,431年,北魏滅“胡夏”433年,置夏州,以統萬城為治所。
統萬城堅固耐用,歷經了上千年的戰火侵襲、風吹日曬,時至今日,遺址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