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翁得利
李從珂時期的外部環境相對來說比較簡單,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字濤聲依舊。不服的還是不服,為敵的還是為敵。基本的政治格局差不多延續了明宗后期的風格,只是略微走了下坡路。
夏州的崛起、契丹的反超以及兩川的脫離,雖然基本發生在李從珂時期,但李從珂不應受任何苛責。
水有源,樹有根。明宗埋其因,李從珂食其果。當然,如果非要矯情的話,明宗李嗣源也比較冤枉,還要繼續追究莊宗李存勖的責任。總之,李從珂是最終接盤的倒霉蛋。
3,洋蔥外皮
31夏州
黨項部族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彝超,通過一場“夏州之戰”933向朝廷展示了實力,贏得了尊敬,為西夏政權奠定了基礎。
然而天妒英才,在李從珂登基之后,后唐清泰二年9352月,年僅22歲的李彝超因病醫治無效,病逝于夏州。臨終時向朝廷表奏他的弟弟李彝殷為夏州節度使,李從珂準奏。
有的史料說李彝殷是李彝超的哥哥,如資治通鑒;有的史料說李彝殷是李彝超的弟弟,如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老規矩,無所謂,反正二人是親兄弟,都是李仁福的親兒子,更為重要的是,李彝殷延續了李彝超的政治智慧,統治夏州三十余年,一直活到北宋初年。
李彝超通過武力為西夏政權奠定了外部環境基礎,使黨項人民翻身做主,李彝殷則是韜光養晦,使黨項人民走向繁榮富強。
32契丹
契丹對中原的影響是本卷的重點,主要故事放在后文,在此只一筆帶過,本處的詳略安排不能準確反應其這一時期的歷史影響力。
幾年前,契丹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塞外,先征服西、北等塞外各游牧民族,之后是東面的渤海國,緊接著太祖耶律阿保機去世,國內政局出現大動蕩,述律太后廢長立幼,國力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衰弱;
與此同時,中原王朝快速完成了權力交接,團結在以李嗣源同志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體系之下,迎來了“明宗盛世”,綜合國力較之莊宗時期有所提高。
于是,明宗一朝,對待契丹的態度較為強硬,總體呈攻擊態勢。揚我國威。
然而到了明宗末期,先有李從榮政變未遂,后有李從珂篡權奪位,中原王朝綜合實力較之于明宗朝,有了大幅度衰減;
而契丹則在述律太后的血腥大清洗之下,快速且徹底地完成了權力的過渡,綜合國力有了大幅提升。
此消彼長,契丹在對中原的外交策略上,已經轉守為攻,變得越來越強勢。
自李從珂登基后,契丹就不斷地派兵騷擾帝國北部邊疆。這也是李從珂不敢貿然得罪幽州趙德鈞、并且放石敬瑭回歸河東的原因之一,要用他們來抵御契丹的襲擾。
而李從珂最終國破身死,就是跟契丹有直接聯系。后文詳述。
33兩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