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這些問題串聯起來,就不難看出劉繼元的難題
劉繼元要想坐穩皇位,必須依靠起碼是暫時郭無為的力量,而郭無為又是他親政之路上必須鏟除的攔路虎;劉繼文是威脅劉繼元皇位的重大不確定因素,同時又可以成為制約郭無為的一枚棋子;劉繼文的力量源泉是其背后的契丹,他是遼國意志的延伸,一旦劉繼文扳倒郭無為,那么遼國必然用劉繼文來取代劉繼元,劉繼元到頭來還是輸。
既要依靠郭無為來阻斷遼國滲透,又要用借助遼國勢力鏟除郭無為手心手背都是刺兒。
不過,劉繼元還是很快地找出了問題的切入點劉繼文。
劉繼文的父親就是被郭威騙殺的劉赟劉崇長子,所以劉繼文是劉崇的嫡孫,血統純正,后來又去契丹做人質,有功于江山社稷,并與契丹關系密切,契丹也確實給了北漢巨大的壓力,打算把北漢改造成以劉繼文為核心的親遼政權。
危機,危險中孕育著機會。新登基的劉繼元面對這些棘手難題正犯愁,趙匡胤就大舉興師北伐,開啟了“三征北漢”副本,然而正是這場戰爭幫劉繼元擺脫了一切枷鎖。
劉繼元的對策就是借刀殺人。
郭無為被宋軍收買,在國內宣揚“亡國論”,逼迫劉繼元納土歸朝。劉繼元則把自己包裝成“親遼分子”,堅決要求借助遼國來打退宋軍。在輿論宣傳上,劉繼元非常巧妙地避重就輕,只強調堅持抵抗、誓不投降,而有意弱化“親遼”概念,有點兒綠茶女神愚弄老實人的意思。
如此一來,主張投降的郭無為就成了過街老鼠,千夫所指的叛徒、投降派,而劉繼元則以“硬漢”的形象圈粉無數,而更重要的是遼國也非常欣賞劉繼元的態度,于是原本一無所有的劉繼元忽然有了遼國的撐腰,政治上幾乎立于不敗之地。
既然劉繼元愿意充當遼國代理人,那么遼國也就沒有必要冒巨大的政治風險來干涉北漢內政了,用劉繼文取代劉繼元的議題就此擱置。劉繼元一箭雙雕。
趙匡胤一心伐漢,卻不想反倒幫劉繼元穩定了局面。遼國不惜成本地保護劉繼元,阻止了宋軍的步伐,更是極大削弱了郭無為在北漢的影響力。
最終,賣國賊郭無為被劉繼元輕松誅殺,具體操作前文有詳述。下面才是劉繼元的神操作
遼國以北漢的拯救者自居,對北漢內政指手畫腳,把劉繼文禮送回國,并命令劉繼元拜劉繼文為宰相。雖然劉繼元表現得很親遼,但畢竟不如劉繼文與遼國的感情深厚淳樸,所以遼國讓劉繼文回國指導工作、監視北漢朝廷。
“親遼”從來都只是劉繼元的手段,而不是目標。
搞掉一個空降的宰相還不簡單劉繼文客居契丹七年之久,他走的時候還是劉承鈞時代,回來的時候劉繼元都已經做了三年皇帝,所以劉繼文根本沒有自己的嫡系力量,勢單力孤,而他一回來就拜為宰相,朝堂中看他不順眼的大有人在。
于是不斷有人詆毀他,而劉繼元則采取了默許甚至是縱容的態度,很快不到四個月,劉繼文就在朝中混不下去了,被迫外放到地方。跟隨劉繼文回國的有16人之多,他們也全都在遼國爸爸的“打招呼”下居于高位,也同樣遭受了排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