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是實實在在的崩潰,兵找不著將,將找不著兵,趙光義不僅找不到隨行文武百官,甚至連匹逃跑用的馬都找不到。情急之下,近侍不知從哪里搞到一輛驢車救急,“不要在意這些細節。”趙光義駕駛驢車一路向南狂飆,竟然跑得比契丹騎兵還快,一口氣跑到了涿州今河北保定。
我們打開地圖,看一眼北京到保定的距離,大約三百多公里。網上查到的信息是馬一天大約可跑150公里。趙光義乘坐的不是馬車,是驢車,還是夜間行路,竟然跑了300公里另有一說是200里,顯然更靠譜,于是被網友們賜予“高梁河車神”的光榮稱號。
“癸未,帝督諸軍及契丹大戰于高梁河,敗績。甲申,班師。”
這是宋史太宗本紀的記載,輕描淡寫,云淡風輕。勝敗乃兵家常事,打輸了,咱就撤了。
“甲申,上以幽州城逾旬不下,士卒疲頓,轉輸回遠,復恐契丹來救,遂詔班師。車駕夕發,命諸將整軍徐還。乙酉,次涿州。”
這是資治通鑒續編的記載,推翻了“敗績”的結論,強調說我軍撤退的主要原因有三個將士疲憊,后勤困難,敵人有可能增兵。所以嘛,愛兵如子、愛惜民力、又獨具戰略眼光、殺伐果斷的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才高瞻遠矚地下令主動撤退而且特意強調了是“整軍徐還”,排列著整齊的隊伍,有序緩緩撤退。
怎么感覺宋軍是凱旋呢所以還是看看遼國人的記載吧
“秋七月癸未,沙等及宋兵戰于高梁河大敗之。宋主僅以身免,至涿州,竊乘驢車遁去。甲申,擊宋余軍,所殺甚眾”
遼史景宗本紀
宋軍不是主動撤退,而是被遼軍擊敗,才狼狽潰逃的。而更為關鍵的是對趙光義逃跑的時間等細節的描述,稱趙光義在癸未日的夜晚就跑了,丟下大部隊不管,導致第二天甲申日宋軍的全面潰敗。
如果趙光義真是在前一天夜晚就提前開溜,并且到了涿州之后才換乘驢車繼續南逃的話,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也就是說趙光義有可能是騎馬跑了一天兩夜才從幽州跑到300公里外的涿州,比較符合客觀邏輯。
粉飾自己,抹黑敵軍,這是常規操作,我們不能全盤接受宋朝人的記載,更不能照單全收契丹人的記載。
另外,資治通鑒續編等已經自己打臉了,比如在“整軍徐還”之后,立刻就記載說“大軍不整,南向而潰”。
按照資治通鑒續編的完整敘述,趙光義在癸未日失利后,就安排了撤軍計劃,“你們斷后,我先撤”,等他跑到涿州后,收到了前線的馳奏,說諸軍向南潰退,于是趙光義派崔翰率領一千多侍衛軍前往制止,崔翰為了節約時間單人獨騎前往,抵達前線后,崔翰對諸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諸軍遂安。崔翰因此受到了特殊褒獎。隨后,趙光義命崔翰等人分別屯駐定州、鎮州及關南地區,賜予他們“便宜行事”特權,以阻擊遼軍的追擊。
總之,還是強調宋軍是有序撤退,一切盡在趙光義同志的掌握之中。
事實真是這樣嗎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