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遼軍鞭敲金蹬響,齊奏凱歌還。12月1日,遼景宗耶律賢拜耶律休哥為“于越”,大賞三軍。
以上是遼國人記載。而中原這邊的記載就比較精神分裂了
“契丹寇雄州嗣邀擊之,殺獲甚眾關南言破契丹萬余眾,斬首三千余級雄州言契丹皆遁去”
資治通鑒續編
如此看來,是宋軍屢戰屢捷,遼軍無功而返。
“關南與契丹戰,大破之諸軍與契丹大戰于莫州,敗績。”
宋史
強調己方先勝后敗。
綜合各方史料來看,遼軍也許是取得了戰術勝利,在戰略層面上卻是失敗的。因為遼國并未達成深入河北的戰略目標,即便將宋軍“擊之殆盡”,也無法前進一步,只能班師回朝。
其實在戰術層面,遼軍也未見得堪稱大勝,因為他們并非是將宋軍主力全殲,充其量是將先鋒部隊擊潰,因為在遼軍班師后,宋軍仍保持著進攻姿態,趙光義甚至計劃繼續對幽州發動進攻,“上因契丹遁去,遂欲進攻幽州”。
趙光義分兵兩路,西路總指揮劉遇、監軍田欽祚;東路總指揮曹翰,監軍趙延溥。將發之際,趙光義派宰相詢問翰林學士李昉等人,征求他們對此次北伐的意見。
李昉擺事實講道理拍馬屁,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暫時不支持北伐。
趙光義深以為然,于是打消了進攻幽州的念頭,下詔班師。以曹翰為總包工頭,負責修繕瓦橋關等城池、疏通瓦橋關至莫州的河道。轉攻為守。
自后周以來,中原就頗為重視水路漕運,無論是“三征淮南”還是“北定三關”,亦或是其他征戰,始終貫穿著“兵馬未動,水利先行”的原則。當時,水路漕運就像今天的高速公路、高鐵,可以快速完成戰略投送,為以步兵為主的中原軍隊了寶貴的機動性,王師如虎添翼。比如“北定三關”時,大宋軍隊的快速挺進使得遼軍手足無措,幾乎沒有對宋形成任何有效的阻擊。
曹翰完成得非常出色,他派人到遼國境內偷砍森林,“得巨木數萬”,征調數萬民夫搶修河堤及相應軍事工事,只用了幾十天就宣告完成。
遼國人怎會容忍宋人如此明目張膽的入境偷野,又怎會坐視宋軍修筑軍事工事這里就要表揚曹翰同志的智慧了。
曹翰的思路有兩條,一是提高工程效率,二是巧設疑兵嚇退敵人。
在提高效率方面,曹翰派出斥候騎兵,攜帶五種顏色的旗幟,在偵查過程中,如果前方有樹林就舉青旗,有煙火則舉紅旗,有敵兵則舉白旗,沼澤舉黑旗,丘陵舉黃旗。相當于給宋軍開了全地圖視野,曹翰可以根據情況提前做出軍事部署,從容應對。
至于疑兵之計,則是虛設狼煙烽火。此前每當契丹入侵,邊境守軍就點燃狼煙通知后方支援,久而久之,契丹人也知道了根據狼煙來判斷中原軍隊的調動,于是,曹翰就派遣多支小分隊分散在邊境上,不管有沒有敵軍,都四處點燃狼煙,結果契丹兵被嚇到懷疑人生,“我去,怎么到處都是宋軍的援兵啊他們是怎么發現我們的得了,風緊,扯呼”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