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上準儲君之后不多久,趙光義就迎來了“雍熙北伐”的慘敗,不愿認輸的他準備擼起袖子跟遼國拼了,即前文提到的趙光義打算全國總動員,在中原地帶大肆招募農民入伍。群臣紛紛上疏反對,這時候趙元僖也上疏表示反對。趙光義終于還是冷靜下來,恢復了理智,取消了這次荒唐的總動員令。
換個角度看問題,趙元僖已經與群臣坐在了一條板凳上,或者,再危言聳聽一點:群臣與儲君同心,而與皇帝異心。
又巧了,一個多月后,被外放的硬核大神趙普入朝覲見,趙元僖立刻上疏,說趙普同志是久經考驗的革命老同志,值得信任且能力出眾,最好委以重任。
這里就要稍微復習一下“雍熙北伐”中與趙普相關的內容了:
“雍熙北伐”與趙普的關系就是——沒關系。
當時趙普被貶官外放,為山南東道節度使,被排除在核心權力圈之外,已經長期“靠邊兒站”了。趙光義在謀劃“雍熙北伐”前,根本沒有找趙普商議。既然戰爭失敗了,那么趙普可算逮住理了,你看看,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吧?誰讓你不征求我的意見的,凈聽朝中那些奸臣小人嚼舌根,跟那幫蟲豸怎能振興我大宋?
趙元僖適時遞上奏章,把趙普比作魏征、房玄齡、杜如晦等賢臣,稱趙普是“開國元老”,是“圣朝之良臣”。
于是,在趙元僖的力推之下,趙普第三次入朝拜相,重回政壇巔峰。
趙普是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三度拜相,且創下了十年獨相的傳奇經歷,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趙元僖是促成他第三次拜相的關鍵人物,從這個角度來看,趙元僖已經與趙普所掌控的文官集團完成了深度捆綁。
很難說趙普究竟有沒有投桃報李,但文官集團接下來的一番操作卻好心辦了壞事。
群臣多次建議趙光義立儲,明確趙元僖的儲君身份,這讓趙光義很是反感。后來,心煩意亂的趙光義終于對群臣吐露了心聲,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立儲之后人心不安,威脅他的統治地位;二是自己想繼續發掘一下其他皇子,擇優錄取。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直白且露骨,按理說,群臣們也該閉嘴了。然而991年9月,宋沆等五人又上疏請求立儲,并且指名道姓要求立趙元僖為皇太子。
趙光義瞬間炸毛了。
宋沆當時是左正言、度支判官,算是位卑權輕的小角色了,他哪兒來的膽子挑戰趙光義的紅線,勇揭逆鱗的?這就是趙光義最惱火的地方,因為宋沆只是一個提線木偶,他背后的大佬是呂蒙正。
呂蒙正,太宗初年進士及第,逐步成為當朝宰相。宋沆是呂蒙正妻子的族人,具體關系不好考證,可以簡單說宋沆是呂蒙正的小舅子。
這樣看,宋沆的行為就有了當朝宰相的背書。一個宰相能掀起多大風浪呢?再來看另一件小事:盧多遜做宰相時,他的兒子剛畢業就被安排為水部員外郎,呂蒙正上疏說我剛畢業時只授予九品京官,更多的人甚至還沒有這份幸運,很多優秀畢業生懷才不遇,只能隱居山林,只因小盧他爹是宰相,開局就是五品官,這是巨大的資源浪費,長期以往,于國不利,望陛下深思!
隨后,盧多遜的兒子就被重新安排為九品京官,并且將“宰相的兒子只授九品京官”列為法定制度,明文規定。
提煉重點:呂蒙正打擊盧多遜。
盧多遜與趙普之間的權力斗爭是北宋初年的政治大戲,二人是一對兒你死我活的仇敵。所以打擊盧多遜必然會得到趙普的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