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也許不知道川蜀民亂、西夏崛起,大宋也許還沒有到千瘡百孔的地步,但連年的征戰已經大大消耗了大宋國力,前文提到,為了抵御遼國南侵,真宗已經不得不大規模動員河南、河北百姓入伍,而河北地區能用之兵已經不足一萬人。稍微了解西夏歷史的朋友也該知道,夏州黨項人自李繼遷時就已經脫胎換骨,開始威脅帝國西北,至于不久之后建立的西夏政權,更是讓大宋吃盡了苦頭,不得不承認宋、遼、夏三分天下的客觀事實。
再者,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地方各藩鎮,難道就一致擁護真宗嗎?前文也提到真宗的即位歷程,“太祖黨”不容忽視,早就有人想著行廢立之舉,要么擁護太祖嫡孫,要么擁護精神病人趙元佐。如果戰爭對宋不利,后方會不會有人搞小動作?真宗的威望足以震懾他們嗎?顯然不,文看寇凖,武看高瓊。
退一步講,真宗拒絕與遼和談,接著打,那大宋的戰略目標是什么呢?收復幽云十六州,還是吞并大遼?顯然,打來打去,最終還是要和談。既然早晚要談,為什么非要把自己的家底兒完全賠光而不是見好就收呢?
所以綜合來看,真宗是急于與遼和解的。三十萬買一個天下太平,真的不虧。歷史學家也告訴我們,兩國和解后,在國際貿易中,大宋始終是貿易順差,依靠強大的手工業和農業,“歲幣”連本帶利地回流大宋。
無論后人站在何種立場,以何角度去評價,不可否認的是宋遼兩國從此維持了長達百年的和平,一直到女真人的金國崛起。
百年的和平是個什么概念?可以說亙古無雙。別說百年,游牧民族與中原王朝能保持十年不動刀兵就歷史罕見了,一紙盟約能創造百年和平,堪稱奇跡。
合約簽訂四年后,蕭太后為遼圣宗耶律隆緒舉行了“柴冊禮”,正式還政于圣宗,結束了她長達四十年的攝政生涯,并于次月病逝,享年57歲,過早地離開了我們;次年,她的藍顏知己、緋聞男友韓德讓亦病逝,享年71歲,過早地離開了我們。
對于遼國來說,“澶淵之盟”同樣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蕭太后留給圣宗的最大政治遺產。圣宗親政后,也得以在這種和平的氛圍中安心治國,猥瑣發育,使得遼國在圣宗朝國力鼎盛,后世將這段時期稱為“太平之治”,而耶律隆緒的廟號“圣宗”,也足以說明遼國人對他的認可。史籍稱贊其為“遼朝盛主”。
“澶淵之盟”無疑是雙贏的結果,這是中國人的政治智慧。天下很大,容得下兩大帝國;太平洋很大,容得下兩個強國。
1022年,宋真宗趙恒駕崩時,天底下最悲傷的那個人,竟然是遼圣宗。遼圣宗召集滿朝文武,為宋真宗召開追悼會,在追悼會上,遼圣宗放聲痛哭,如喪考妣。
他不是做戲,而是發自肺腑地悲傷,他哭的是兩國來之不易的友誼,哭的是前途未卜的兩國關系。遼圣宗對近臣說出了心里話,“聽說宋主年幼,他不會知道‘澶淵之盟’對兩國的重大意義,倘若被奸臣蠱惑教唆,又提幽云十六州而大興兵戈,那該怎么辦呀!”
英雄所見略同,真宗在駕崩前就將寇凖等鷹派官員貶官外放。
趙禎廟號“仁宗”,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任用了范仲淹等一大批人才,推行“慶歷新政”改革,開創了“仁宗盛治”。這同樣離不開對“澶淵之盟”的堅定維護。
1031年,遼圣宗耶律隆緒駕崩,享年69歲,在位41年。
:<ahref="https://fd"target="_blank">https://fd</a>。手機版:<ahref="https://fd"target="_blank">https://fd</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