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口音,聽著還真不像是京都人啊。
都沒帶兒化音的,我身邊也有京都的同事,同學。
一說話,那京味兒,板板正正的,一聽就能聽出來。
聽你說白話,也挺像東北人的。”
“哥,你還真是深藏不露,真是這插隊的知青?
插隊的知青不都陸陸續續的返城了么。
你咋還在這呢?
距離知青回程最早的一批,也有10年多過去了吧。”
李向東,是個話嘮,一抓到話題,就沒完沒了。
站在旁邊的張河北,抬起手肘戳了他一下。
他兄弟啥都好,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自來熟。
他們才到這,跟人就不是很熟,沈建設對他們的態度是不錯,但也沒熟到話家常的地步。
李向東問的還都是人家的私人隱私。
“啊,不好意思,哥,我多嘴了,我這人就是這樣。
別生氣啊,多謝哥,給我們拿這么多東西。”
“沒啥不好說的,知青回城的那幾年,政策一下來我們就回去了。
我回城后考上了大學,大學畢業自己做點生意。
賺了點錢,干爹干媽在這,這環境也不錯,就帶著父母到這養老。
順帶看看能不能搞一些助農的新興產業出來。”
“媽耶,哥,你這么厲害吶,還是個生意人。
早幾年下海的人,都賺的盆滿缽滿。
特佩服你們這些下海的人,像我們膽子小,壓根就不敢下海。
怕這個下到海里,一不小心就被浪給打了。
這么些年,就一直在分配的單位兢兢業業的干著。
一轉眼都快十多年了,不過,這幾年效益也不好。
比不上你們做生意的。”
“也不是這么說,各行各業都有各行各業的難處和好處。
我還羨慕你們在體制內呢,旱澇保收,雖然錢不多,但穩定。
各項福利也好,不像我們生老病死都得自己負責。
你們只是看到好的一面,沒有看到這做生意的另外一面。
收益和風險是并存的,作生意運氣不好,連家底都會賠完,一朝回到解放前。”
“也就是穩定一個好處,窮的穩定,沒啥奔頭。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進這工作崗位,就能看到下半輩子的日子是啥樣的。
一天混一天,有時候也覺得挺沒意思的。”
“那沈哥以后就是在這呆著了?”
“差不多,父母在這也適應,京都現在房地產興起,到處都在搞拆遷。
烏煙瘴氣的,不如這鄉下來的清凈,一整個大院,想做點啥,都行。”
“會做飯不?”沈建設還問了句。
“會,哥,留下來吃點不?就是我們做飯,做的可能沒那么好吃。”
“今兒你們也不用開飯了,上我那去吃吧。
我們這的規矩,來了親朋好友,都是要招待一頓的。
就是粗茶淡飯,不嫌棄就上家里坐坐。”
“這不太好吧,哥。我們這一來就麻煩你,麻煩這,麻煩那的。
現在還上門去吃飯,觍著大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