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敵!無敵!……”沖殺趕將過來的東路北路軍停駐了馬步,高舉起刀槍,應和高吼,響遏云霄,天地變色。
……
當梁仲寧決定出城之際,其實這場無鹽之戰已經宣告結束了。護衛軍之所以如此大費周章,原因只有一個,只想誘你出城。張遼前番論戰所獻之計就是如此,“圍三闕一”:三面不斷攻城,使黃巾軍棄城而逃,而后一舉殲滅。后來郭嘉在此計策上進行更細節布置,主公宋時江仁義不想多死傷兄弟是吧,那好,我們不強攻,我們前面加個計策,就稱為“揚武”:三面城池并不攻城,只不斷派麾下大將搦戰叫陣,斬將殺敵,展現我官軍強大實力,讓你害怕,讓你絕望。你黃巾軍不是喜歡四方流竄的嗎,不是東邊還有濟北管承互為犄角的嗎?逼著你不由自主地想棄城而逃,想東投濟北,我就是要你去,我在那里等你。其中還有兩個小細節:其一,搦戰軍隊后方俱埋伏有援軍,只為著你黃巾萬一真的出城迎戰,我既有足夠的實力吞下你,又讓你心中產生懷疑恐懼,官軍誘我交戰到底為何?其二,護衛軍總兵馬不過兩萬有余,其中大半勇將強兵被安排在東城外埋伏攔截,三面城池人馬其實不多,那又如何?郭嘉自有妙計,虛張聲勢,三面城外俱建數萬人大營,出營搦戰時換的是主將,不變的將士,有前面埋伏做基礎,黃巾軍哪里知曉呀,只以為輪流出戰輪流埋伏而已。如此相加,官軍竟數萬,內心震撼可想而知,更加快其棄城心理。
所以在黃巾軍眼中官軍人馬眾多,官軍勇將無數,官軍英勇無敵,又加自己無鹽城中少糧,習慣流竄,有濟北可投等等因素相加,廖化想到了棄城,梁仲寧決定了棄城,這一切全在護衛軍籌劃之內,這一切宣告了這場戰爭必然的結果。
這一戰步步深謀,面面俱到。更難能可貴的是籌謀雖多,調動雖眾,敘說起來也篇幅較長讓人眼花繚亂,其實所費時間不多,只有四天而已。歷來打仗野戰遭遇戰雖然慘烈但對峙時間短暫,絕不像攻城圍城之戰,動輒十倍人馬圍城,動輒圍城數月,動輒死傷無數。就正如歷史上著名的邯鄲保衛戰,當時趙軍剛剛經歷的長平大敗,四十萬士兵慘遭坑殺,趙國家家戴孝,戶戶披麻,可就是在趙國老將廉頗的指揮下,十萬邯鄲老弱婦孺死死擋住了四十萬秦國精兵的攻城,共赴國難,眾志成城,堅守兩年有余,讓不可一世的秦軍在邯鄲城下碰了個頭破血流,一統天下都滯緩了二十多年。宋時江怕的就是這般呀,就怕陰溝里翻船,就怕曠日持久,就怕死傷過甚,這將會影響他逐鹿中原的大計啊。現在只要四日,就攻下一座有十幾萬人馬的城池,這讓他怎不高興異常。更何況此戰我護衛軍斬殺黃巾渠帥一員(梁仲寧),大將兩員(杜遠、裴元紹),士卒兩萬多人;俘虜大將一員(廖化),黃巾兵卒五萬多,還有老弱婦孺十萬有余;繳獲金珠財寶無數,糧草輜重無數,戰馬兩千多匹。而我護衛軍死傷不到兩千人,將佐無一傷亡。
無鹽國相府。
這國相府又一次的換主了。宋時江坐于上首,眾文武分列而坐,俱是笑容滿面,神采飛揚。
宋時江興奮地一拍面前楠木幾案,叫道:“諸文武,眾位弟兄,兩萬對戰十七八萬人馬,并攻城,宋某以為將頗費周折耳。如今不過四日,無鹽已定,取得如此戰績,某心大慰。眾弟兄皆有大功,更有奉孝與文遠,籌劃得宜,居功至偉。”
眾文武左右顧盼,俱是笑逐顏開。
張遼抱拳行禮,笑道:“主公,為主公謀劃,文遠份內事耳。”
郭嘉卻是半倚幾案,懶洋洋笑道:“主公,只是些草寇流賊耳,如此算豐功,嘉卻是羞愧難當了。”
宋時江朝兩人搖頭笑道:“你二人啊,真真謙虛。這可是十七八萬人馬啊,若無籌劃,我軍損耗必重,某心怎安?”
笑畢,宋時江正色說道:“眾位將軍,如今無鹽已下,卻有兩事擺于前,亟需我等完成。”
“其一,收編。如今我軍俘虜黃巾青壯五萬有余,黃巾老弱婦孺十萬不止,如何收編這十幾萬軍民真真是件大事耳。我等總得好生安置了才是。諸君可有策略?”宋時江朝下首詢問。
眾將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大刀關勝出列喚道:“主公,黃巾降卒收編一事我等將官但聽主公調撥便是。只是其余人馬安置倒是個麻煩,卻是煩請主公與軍師籌劃了。”
宋時江點點頭,說道:“某昨夜思量,如今東平遭黃巾席卷,王族已薨,世家皆沒,百姓流徙,千里田畝荒廢敗壞。而我等手中又有如此眾多黃巾士卒與家眷,其本盡皆百姓耳。遂某欲實行‘屯田’。”
“屯田?”眾人都問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