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啟見多識廣,知道倭國人在這上面玩得花,倒是沒怎么感到意外。
他也并不在意草野淺是否真的有宋人血統,只要值得利用,又乖覺聽話就好。
一個倭人也不值得他花太多心思,一番恩威并施之后,同樣交給侯濤管制。
事情交待完,眾人退下,只留下顧青。
“顧顧問,如今臨安的良僧牒制度推行得如何了?”
“回殿下,六百多處寺院倒是大多已經繳納了保證金,不過還有十分之一多,也就是六千多名僧尼實在無錢……”
“哦?難道這些僧尼所在寺院不幫他們出么?”
“這些大多是云游僧人,其中不少與寺院都只是臨時掛單關系,那寺院自然不愿意了。”
“那你是怎么處理這些僧尼的?”
“有一些選擇了還俗,有些是想離開臨安,不過他們沒有良僧牒,關防過不去,所以沒走成,剩下的更多是比較虔誠,大概是真的一心向佛之人,所以微臣也不知該如何處理。”
顧青苦笑,雖然趙孟啟說過,讓沒錢交的和尚尼姑們去服苦役掃大街,可真要這么做了,皇城司怕是真的要引起公憤了。
趙孟啟捏著下巴,“嘿……五六千啊,應該夠了。”
什么就應該夠了?
顧青一愣,“殿下所言何意?”
“是這樣的,如今許多倭人都比較崇信佛陀,尤其是前些年禪宗傳入倭國后,受到了上至幕府將軍,下至基層武士的熱烈追捧,此時正是推波助瀾讓其普及到全倭民間的大好時機,所以我覺得咱們應該幫助倭國成為真正的東海佛國,這不是遠比他們那個原始而簡陋的神道教好得多么。”
“殿下之意是,把這五千多僧尼送到倭國去?”
“正是,對僧人來說,度化更多人皈依佛門,也是他們追求的功業嘛,而用佛法消弭倭人天性中的暴虐,也同樣是為了他們好嘛,如此皆大歡喜之事,想來僧人和倭人都是十分樂意的,說不得,佛祖也得感謝我……”
趙孟啟說著說著,自己都快信了,一臉寶相莊嚴,仿似得道高僧。
若是可以,他倒是更想把阿三的種姓制度推薦給倭人,可惜倭人經常學習華夏文明,已經沒那么愚昧了。
顧青此時哭笑不得,很是為難,“殿下,這恐怕不好吧,那些僧人如何肯離開故土,遠赴異國他鄉呢?要是強行這么做,非鬧出大亂子不可……”
“你覺得很棘手?”趙孟啟斜了顧青一眼,“異國他鄉又怎么了?出家人,出家人,家都沒有,哪有那么多講究,不過就是換個地方念佛罷了,再說了,宣揚佛法不是信徒該有的本分么,順帶還能推進一下兩國人民的友誼,反正他們也沒錢,正好了無牽掛,對了,聽說倭國僧人地位挺高的,還可以娶妻……”
顧青一臉遲疑,“說是這么說,可僧人其實也不過是凡人罷了,大多還是眷戀故土的。”
讀書人就是顧慮多。
趙孟啟不得不言傳身教的給顧青開拓思路。
“嗐,這其實也不難,可以事先在民間把輿論鼓噪起來嘛,什么玄奘取經,鑒真東渡之類的佛門事跡多多宣傳,讓和尚們無論愿意不愿意,都得把度化倭國民眾脫離苦海為己任,其次,無論出家不出家,只要是人就會有欲望有需求,追名逐利也好,志向信仰也好,只要投其所好,總有打動的方法……”
其實宋倭之間佛教交流還是很頻繁的,經常也有倭國僧人搭乘商船到大宋來學習進修,也有不少大宋僧人前往倭國講經宣法,不過這種自發性的交流,人數還是有限,通常就是幾個或十幾個,而趙孟啟卻打算一次送幾千和尚過去,簡直就是宗教傾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