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啟也是看得眼都不舍得眨。
男人至死是少年,何況他如今是真少年。
這運動與美色結合在一起,吸引力頓時提升了不知道多少個檔次,難怪女相撲也那么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
深度建議后世某足也如此學習后轉型,比吃海參有用多了。
而且白打玩的是花樣和技巧,壓根不需要球門,正好再合適不過了,反正他們不怎么會射門,射也是射自己家的。
當然,關鍵還是要把所有球員換掉,換成姬霓這樣的美女就好。
說起來,后世全世界都公認足球起源于華夏,《戰國策》和《史記》是最早記錄蹴鞠的文獻典籍。
戰國策的編訂者乃是西漢時的劉向,他在《別錄》中寫道,“蹴鞠,黃帝所造,本兵勢也,或云起于戰國,古人蹋蹴以為戲。”
說明蹴鞠一開始是軍中訓練項目,漢朝人更是把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道,不僅在軍隊中廣泛展開,‘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而且在宮廷貴族中普遍流行。
后來或許是因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和為貴’及‘中庸’思想開始成為核心,人們開始推崇謙謙君子的溫文爾雅,鄙薄孔武之士的爭強好勝。
在整個社會背景的影響下,蹴鞠由對抗性比賽逐步演變為表演性競技。
尤其是到了宋代,表演性成分的比重日益上升,在此時兩者大約是各占一半。
這其實也還好,起碼算是全民運動,百姓可以根據條件和愛好,各取所需。
但是崖山之后,漢家沉淪,血性完全被壓制和閹割,連菜刀都要幾家共用,蹴鞠就徹底淪為喪志玩物,和歌舞一樣,成為飲宴之時的伎藝,被伎女用于娛客,說是淫樂之戲也不為過。
因此,洪武帝驅逐韃虜建立大明之后,下嚴旨,在軍中禁止這一本是源起于軍中的‘游戲’,莫名有種諷刺感。
雖然民間還在帶球玩球,只是日漸衰減,到了滿清時甚至連泡都不冒了。
蹴鞠傳到海外后,變成了足球,并越發興盛,等華夏開始復興時,又傳了回來。
哪知道,某些人居然硬生生把這運動玩成了恥辱,成了全世界的笑柄,真是丟先人的臉。
這球,與其在這幫臭腳下,還真不如在伎女懷中有用!
起碼眼下來說,讓這在場的人們都感受的了快樂。
或許是宋人確實熱愛蹴鞠,也或許是姬霓這跳唱玩球讓人耳目一新,反正全場掌聲不斷,喝彩不停。
而五位評判也不負眾望的對姬霓給出了五上的評價,讓她穩進前三。
姬霓無比歡喜,帶著三個球,向臺下不斷鞠躬致謝,良久才退下臺去。
這時,本該輪到嚴冉兒表演了,但她卻說自己突然有些不舒服,請求休息一下,由唐安安先表演。
其實這次序也沒太大關系,因此五名評判商議后,允準了嚴冉兒的請求。
唐安安約莫猜到嚴冉兒在耍心計,可能是過于自信,她并沒有表示反對。
在觀眾期待的目光中,她再次登上舞臺,依然清雅,依然飄飄欲仙,即便還沒開口,就激起臺下的歡呼。
正在全場人猜測她要表演何種才藝時,一眾小廝扛著物件上臺布置。
也不復雜,一張書案,上面陳設文房四寶。
一個近丈高的木架,然后掛上一張展開的白綾,這白綾長一丈五,高八尺,卻只有上面兩角固定在木架掛鉤上,微風一吹,便飄蕩不止。
這有些怪異的場景,引得觀眾議論紛紛。
“唐行首這是要干嘛?”
“難不成,她要演書?”
“呃,你的意思是,她要在這白綾上書寫?”
“這怎么可能,那白綾只是掛著,風吹就飄很難著力,如何能寫字?”
“我觀唐行首驚若天人,有點絕技也很正常嘛。”
“收聲!唐行首要動了……”
此刻,所有人都忍不住屏息凝氣,目光牢牢鎖在唐安安身上。
只見她從一個長竹筒中抽出一桿拖把,額,不對,是一桿毛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