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即他身后的士兵從牛車上搬下一個竹筐,擺在還一臉懵逼的主人面前。
“這里有一斗大米,十塊蜂窩煤,兩斤臘魚,二兩精鹽,兩尺紅綢,兩斤甘蔗酒,一盒定勝糕,一百文皇家銀行兌換券,還有一對春聯。”
“蜂窩煤可以如炭墼那樣燒,兌換券可當會子用,若一時有人不收也不打緊,用于繳稅,官府一定會收的,至于這春聯,就如桃符一般貼于門口就行。”
“我們還要去下一家,就不逗留了,祝您過個好年。”
噼里啪啦說完,留下主人家看著一筐子禮物發呆,以為自己沒睡醒,還在夢中,“官家和殿下給我拜年?”
有些人認為宋代沒有煤,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能挖銅礦鐵礦憑什么就不能挖煤?宋代可是連石油都開采了。
雖然難以確定最早是什么時候發現煤,但宋代用煤已經很普遍了。
南宋初年莊綽在《雞肋編》記載,‘昔汴都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
還寫了,南渡之初高宗‘駐蹕吳、越,山林之廣,不足以供樵蘇’,時人‘思石炭之利而不可得’。
其實當時江西已經發現大量煤礦,而淮南在北宋時就有進行開采使用的記載了。
南方植被相對茂盛,獲取草木蘆葦比較容易,尋常時節是比較少用煤,但到了冬天也會用煤球煤餅做燃料,稱之為‘炭墼’,不只是臨安在用,蘇湖一帶還有諺語,‘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就算煉焦煤此時也不是沒有,只是應用得不廣而已,后世考古發現一座1270年左右的煉鐵遺址,用的就是焦煤煉鐵。
至于甘蔗酒,是榨完糖汁后的甘蔗渣釀造的,經過兩次蒸餾后,酒精度仍然只有十幾度,口感也不算好,不過也算物盡其用,最后的殘渣還可以用于造紙,目前還屬于實驗階段,為以后糖業大興后做技術儲備。
而春聯嘛,這個時候沒這個叫法,以前用的是木制的桃符,此時也有部分人用紙代替的,要等明代后才會成為統一風俗。
趙孟啟正讓人改進印刷技術,順帶印點春聯送給百姓,算是提前推動這個風俗。
送兌換券也是有一定目的的,可以加快臨安百姓對皇家銀行的認知度,為幣制改革打下一點基礎。
當然,給所有臨安百姓拜年這事,花銷肯定很大,但趙孟啟也不怕別人說他敗家子。
臨安府近兩百萬人口,光是臨安城中住的就有十八萬戶左右,差不多四十三萬人口的樣子,另外城外南北還有數十個鎮市,有部分甚至比得上一些小的州郡之城。
因此趙孟啟這次大概花了四五十萬貫,城內發了物資,城外就只能直接給錢了,每戶五百文,另外軍中人家還給得稍微多一點點。
這也不是他臨時起意,早在一個多月前就讓人開始準備了。
:<ahref="https://fd"target="_blank">https://fd</a>。手機版:<ahref="https://fd"target="_blank">https://fd</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