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最妙的還是這朝政評論,這上面是對經界法的利弊分析,最后還說,如有不同見解,歡迎投稿,一旦選用還有稿酬……”
天下日報內容豐富新穎,細細品讀甚至能打發半日時光,一下子就抓住了絕大多數人的胃口,而且價格比小報便宜許多。
于是市面上的小報開始無人問津,讓從事這個行業的人急得抓耳撓腮,想盡各種辦法來挽回客戶,甚至也降價到五文錢一份,依然沒什么效果。
那些報攤的小販還好,轉而售賣天下日報一樣可以維持經營,但編印小報的書坊報坊就傻眼了。
靠近下瓦子的興慶坊就有這么一家專營小報的書坊,名為‘八閩記印坊’,東主是福建建陽人陳石林。
福建建陽和汴京、臨安、成都是宋代四大印書中心,眼下汴京失陷,成都也是戰區,因此此時市面上的書籍基本都是臨安官私版和建陽版。
有句話說,“建陽版本書籍行四方者,無遠不至。”
雖然因為紙張和雕版材料問題,讓建陽版書籍的質量比較差,但它便宜啊。
書的本質是傳播知識,更便宜的價格使得福建本地的教育得到了極大的促進,因此成為‘科舉工廠’。
有宋三百年間,總共錄取了三萬多名進士,其中福建籍就占了四分之一,可見其牛逼程度。
陳石林家早先也是在建陽開印書坊的,陳石林本人曾經通過了解試,來到臨安應考,可惜名落孫山。
不過在臨安發現了小報這個行業很有錢景,回家后就勸父親搬遷到了臨安來,這一干就是三十年,成為了臨安小報業的扛把子。
靠著小報,陳家也攢下了不小的家業,日子過得也算風生水起,但天下日報一出,將八閩記印坊推進了寒冬里。
十幾天過去,已經慘淡到一份都賣不出去了,即便以降價賒賣的方式分發到報攤那里,可放上兩天后還是被退了回來。
望著院子里堆積如山的退貨報紙,陳石林的臉比苦瓜還苦,口中自言自語地抱怨著,“你個堂堂燕王,放著榮華富貴不享,許多國家大事不管,干嘛要弄個日報出來和我等小民爭利?弄就弄吧,還賣這么便宜,根本就不給人留活路啊!”
他哀嘆著,拿起桌案上的天下日報研究起來,越看越想,越百思不得其解。
“這紙張雖然粗劣,可也比咱用的要好一些,新聞講究時效,想來也是和咱一樣用的活字,可怎么能做到字體這么小又清晰呢,這墨居然穩固而又不會過滲,所以一張紙兩面都可以印……按理說,要做到這些精工細作,成本肯定遠超于咱啊,憑什么還能賣這么便宜?難道燕王散財散習慣了,就是圖個樂呵?”
活字早就發明了,優點很明顯,但缺點也很多,大概性的總結就是木活字易變形、泥活字粗糙易碎、金屬活字著墨性差且價格昂貴。
而且漢字結構復雜,當時制造字模的方法又是一個個手工雕刻而非鑄造,對技工的要求非常高,不比整版雕刻更節省人力。
最主要是印出來書能看,但品質不高,毫無精美之感,不符合讀書人的要求。
并且宋代早已具備強大的雕版印刷生產能力和相應的雕版印刷業階層,完全能夠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對新印刷技術并不迫切。
于是活字一般只用在佛經、黃歷、小報之類的印刷上。
趙孟啟指導著工匠們攻克了鑄字、檢字、油墨等難題,以此成型的印刷新技術,成本之低,是陳石林擠破腦袋也想不明白的。
就在陳石林愁得要把手中報紙吃下去的時候,幾個胥吏走了進來。
“陳員外,哥幾個又給你送消息來了,今日可是有大料……”
陳石林苦笑,“陳某目前的境地你們也不是不清楚,收了你們的消息也沒用啊。”
胥吏們也很苦惱,訕笑起來,“員外的苦處咱們自然知道,不過看在彼此合作這么多年的份上,您就行行好,把消息收了吧,這次只收您半價總行吧,您家大業大,也不差這三瓜兩棗,哥幾個卻還等著錢買米下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