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時間倉促,這個英烈祠只是加急修建而成,暫時只有主殿,略顯簡陋,卻也莊嚴大氣,其后會持續擴建修整。
而英烈祠前方一點,約莫就是后世那個大佛所在之處,將會樹立起一座宏偉壯觀的紀念碑。
將靈位一一放置在設置好的靈座上,層層疊疊,猶如一座大山一般厚重,其他由家人領回去自行安葬的烈士靈位也將陸續請進來。
英靈殿大門敞開著,近六千名將士整裝肅容,以最莊嚴的姿態列陣而立,目視著殿內的靈山。
神主歸位儀式完成后,趙孟啟和眾將領走到陣列前,面向大殿肅立,口中下令,“鳴炮!”
隨即,早已準備好的九門大炮,依次轟鳴,迎接英魂入駐。
震天的炮聲在群山中回蕩,綿綿不絕。
等炮聲稍歇,趙孟啟洪聲喝令,“全體敬禮。”
刷的一下,六千人猶如一人,齊齊平掌于胸前,“浩氣長存,永鎮山河!”
所有人維持著敬禮的姿勢,抿緊嘴唇,神色堅毅地注視著殿內三百九十三個用金字寫成的靈位,身體中熱血澎湃。
現場不管是原左翼軍還是東衛的將士,絕大多數都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軍葬儀式,他們或許從來都沒有想過,僅僅一名普通的士兵也能受到如此殊榮。
真正的戰士不怕死,卻怕被遺忘。
此時,許多將士心中有了一種明悟,當兵不再是只為了吃糧領餉,也不再只是為了博取富貴,而是有了更深遠的向往。
一將功成萬骨枯,可有幾個功成的大將會記得那些枯骨!?
可燕王殿下不但心中記得,而且還要刻在碑上,奉上神壇,讓千秋萬代之后的人也能記得。
千古流芳,不再是帝王將相們的專利。
這隆重的葬禮不僅令將士們振奮,也讓林應嘉和傅一新等文官,以及沐化、萬幸、麻豁等土人頭長們深感震撼。
盡管這個時代的讀書人,都喊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可即便真心把這句話當信念的,恐怕也沒多少人真正重視過草民的生命,更何況一向被人所鄙視的武夫莽漢。
而燕王不管內心真實想法如何,卻實實在在做到了尊重每個生命的犧牲,給予了最崇高的哀榮。
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有哪個士卒會不對燕王歸心呢?
別說燕王是皇位繼承人,恐怕就算只是一個草寇頭子,日后也必將創立豐功偉業。
對于沐化等土人頭長來說,卻看到了宋軍的訓練有素和萬眾一心,似乎只要是燕王手指所向,那不管是刀山還是火海,他們都會一往無前。
這種凝聚力和執行力,令他們高不可攀,心中只剩下顫栗和膜拜,不敢稍有忤逆叛亂的念頭。
就連那些被俘虜,實際上成為‘人質’和‘招牌’的南方部族頭長們,也統統拋去異日另做打算的幻想,真正開始考慮如何促使自家族人歸順起來。
至于英烈家屬和自發前來觀禮的百姓民壯,雖然還有許多哀傷,內心卻也涌起濃濃的暖意,意識到英烈們并沒有白白付出生命。
除了生存外,樸素之人追求的無非就是,生得其名,死得其所,若義重于生,舍生可也。
斜陽西掛,照在英靈殿中,層疊的靈位發射著金光,熠熠生輝,仿佛是英烈們欣慰的笑容。
趙孟啟的內心其實并不純粹,所作所為都帶著功利,可此刻卻莫名感覺有些唏噓,雙眼漸漸模糊。
因為他,這些人才死去,將來還有更多人也會因為他而死去。
呼……怎么突然矯情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