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婆補羅,原為大漢所置日南郡象林縣,簡稱林邑,公元一三七年,象林縣功曹之子區逵,殺縣令,自號為王,始建國。
‘補羅’是梵語‘城’的意思,所以中原王朝將其簡譯為占城。
占城自建國后開始印度化,開始信仰婆羅門教和佛教,漢朝人看到的最早一批占人貴族是深目高鼻、發拳色黑的模樣,應該是來自南亞的雅利安人,只是后來都被當地人種同化。
政治上于印度相仿,相信君權神授,政教合一,從印度引進種姓制度,四個等級中唯以婆羅門、剎帝利二種姓為大臣,國王也多出自二姓。
占城的地理特征類似于福建沿海,短促流急的高山河流從海岸山脈俯沖而下,獨流入海,形成面積狹小的沿海沖擊平原。
而每個平原又被橫向伸入海洋的山脈所阻隔,形成了相對獨立封閉的地理單元。
可謂“逼處山海之間,東岸海潴遍布”,又“島嶼環列,小灣無數”,有著獨特的地理景觀。
每個沿海小平原都有較強的自主性,這導致其政體只是松散的政治聯盟,相當于近海的游牧民族,大多數分散的群體隨心所欲四處游動,享受相對自由的生活,互相之間爭斗或者聯合,變化無常。
占城國王作為聯盟首領,其權威也僅限于他自己的河口平原,除了自己這塊基地,他的統治就依賴其建立聯盟的能力和對外用武力建立的功勛。
其自然條件優越,水稻一年三熟,漁業資源豐富,但占人生產水平不行,也不喜歡踏踏實實勞作,所以收入有限且不穩定。
對外掠奪成了占人維持生存的必需,而且國王也通過四處攻伐劫掠來獲得屬下的尊敬,以獲得政治上的承認,這一點也和游牧民族很像。
因此,安南獨立之前,中原王朝的交州最南部的日南,經常會遭到林邑蠻夷的襲擾,然后就被中原王朝派兵痛打一番,隋朝有一陣子干脆滅了林邑。
安南獨立后,占婆人同樣年年騷擾安南邊界和沿海,然后安南被逼急了,積蓄幾年力量后來一次大反撲直搗黃龍,占婆人服軟跪下喊爹,等安南人撤離了,占婆人狗改不了吃屎,又是一輪反復如此的操作,一直持續了數百年。
另外,占城與其南邊的真臘也保持著長時間的戰爭沖突,你爭我奪相互攻伐不斷,你滅過我,我也亡過你。
隨著東西方海貿興起,占城成了海路上一個重要節點,占人并不安分于只做中轉貿易,也兼帶做起了海盜這份十分有前途的事業。
占城官方不僅僅只是放縱海盜行為,甚至常常動用政權武力直接參與。
可以說,占城的政治經濟就是依靠掠奪為基礎的,占人本身就是賊寇海盜,國王和官府都分享了掠奪所得。
總結而言,占人生活于海岸山地之中,性兇悍,好勇斗狠,以海事為業,求其所乏于國外,寇掠海舟,剽奪沿岸,或被侵安南,或南襲真臘。
明明在中南半島的三國里實力最差,偏偏卻最喜歡惹是生非,熱衷于四處挑釁,活成了一副平頭哥的樣子。
說來,占城、安南、真臘三國其實都是宋朝的藩國,政治上需要借助宋朝以自重自保,經濟上也通過朝貢及貿易獲取利益。
雖然此時的宋朝完全失去了宗主國的威風,但占城也并非真的能肆無忌憚,一些表面文章還是要維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