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蘇利耶沒太大的權力欲,如今走到王位上,很大程度上都是被形勢逼迫的。
他有漢人血脈,又仰慕中原文化,對宋朝有認同感,當初選擇和錢隆合作也沒有任何心理壓力。
又因為從小的遭遇,讓他對占城許多方面都是厭惡,甚至仇視,所以并不是很在意所謂的占城國能否延續。
只不過他在自保之余,更多是抱著隨波逐流的心態,大致上就是推一步走一步,缺乏主觀能動性。
趙孟啟在考慮占城王人選時,也對蘇利耶進行過調查了解。
結果很顯然,這小子在各方面都比較符合要求,唯一的缺點就是性格太咸魚了。
但這也難不倒趙孟啟,想法子調動積極性就好了。
從錢隆的講述中,可以看出從小缺少親情的蘇利耶,反倒很重感情。
其生母雖然早早逝去,卻在他心中占據了最重要的地位。
今日稍一試探,也確實如此,剩下就是對癥下藥而已。
至于又牽出一個茹姨,那就順手再添一份人情。
對趙孟啟而言,算不得多大的事,就如喝水一般簡單。
看起來效果也很顯著,此時的蘇利耶恐怕都恨不得把心掏出來。
然而趙孟啟做事,肯定不會就這么淺。
他等蘇利耶情緒稍微緩和一點后,便又說道,“你說自己不記得令妣的相貌,不過當年見過她的人應該不少,應該還有人記得吧。”
蘇利耶不明所以,“應該能找到一些當年見過先妣的人,不過這都過了快十八年,大約不會記得了。”
“那你試著找找,能找到幾個算幾個,孤麾下頗多神奇之士,其中有個人極為擅長畫人像,可以根據描述作畫,能達到八九成相似。”
“啊?竟然能如此厲害,那臣無論如何都要把見過先妣的人都找到來!”
“皇天不負有心人,孤相信你能找到的,到時候看著畫像,多少也能慰藉思念之情,有了畫像,尋訪親人也容易一些,再一個,還可以塑像立祠,四時香火供奉。”
趙孟啟就像一個朋友一般,為蘇利耶出謀劃策。
蘇利耶聽了后,眼神越發明亮,滿是憧憬,“殿下奇思令臣驚佩,這么一來,可算是能滿足我此生最大的心愿了,臣已經不知道該說什么感激的話了……”
“哈哈,你要是再說什么感激,孤的耳朵可就要起繭了,對了,聽說你還是信佛的?”
“是的,他們覺得臣血脈低賤,沒資格信婆羅門,那臣也就只能信佛了。”
“信佛挺好,孤覺得比那婆羅門要好,占城兩百年前也曾盛興佛教嘛,你將來為令妣立祠后,也可延請高僧入駐,再修上一座浮屠塔,以報母恩,又能為民祈福,正好中土有許多僧侶愿意前來占城弘法,你到時候多建一些寺院……”
趙孟啟侃侃而談,目的自然是要借佛教來打壓婆羅門教。
以宗教來默化人心是較為高效的手段,而且若是能消滅婆羅門教,那就等于同化成功了一半。
雖然趙孟啟本身是不怎么看得上佛教的,但是華夏本土道教對修仙的興趣大大超過傳教。
主打的就是一個,‘愛信信,不信滾,別打擾我飛升’,講究的是先度己,再度人。
而且道教門檻比較高,沒文化還信不了,即便傳教,通常也是在社會高層中傳。
佛教就不同了,講究的是普度眾生,有信眾才有香火,信眾越多,香火才越多,自然是削尖腦袋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