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也怪不得沈主任這樣表現,想在自然上發表一篇文章有多難呢?以下用數據和事實說話!
2017年nature發表論文803篇,science702篇,cell327篇。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全世界2013年已經有780萬名研究人員,目前保守估計1000萬。
假設nature/science/cell上面2017年文章每篇都來自不同課題組的話(有不少牛課題組一年發好幾篇),比率大概是0.018%,也就是平均一萬名研究人員里能有1.8個人發cns。
2017年清華、北大河南錄取405人,考生98.3萬人,錄取率0.041%。從數字概念來說,比在2017擁有近百萬高考考生的河南考上清華北大的難度還要大兩倍。
武漢大學有18位兩院院士,近130位杰青和長江學者,2017年也就發了一篇自然(nature)一篇science。
做科研的都知道,院士、杰青和長江學者就已經算是科研圈很有成就的人了。對他們來說,發nature和sciecne依舊很難。
其實高風的文章能得到自然雜志編輯菲利普和審稿人的關注,還是得益于單克隆抗體藥物目前如火如荼的狀況,文章中詳細描述了應急途徑或者叫補救途徑(“s途徑”)。
前文中也說了它是利用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酸核苷轉移酶(hgprt)和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k)催化次黃嘌呤和胸腺嘧啶核苷生成相應的核苷酸,兩種酶缺一不可。因此,在hat培養液中,未融合的效應b細胞和兩個效應b細胞融合的“d途徑”被氨基喋呤阻斷,雖“s途徑”正常,但因缺乏在體外培養液中增殖的能力,一般10d左右會死亡。
早期人們不注重s途徑,是因為認為其不具備價值,但現在很多學者已經注意到了該途徑在抗體篩選中的重要意義。
高風的文章正好在這個接點出現,一下子就契合到了自然雜志的敏感點,菲利普在自然雜志可不是無名小輩,從業近25年,他眼光毒辣,可沒少發掘出優秀的文章。
當然高風前段時間在自然醫學發表的那篇文章也為他加了不少印象分,無名小卒的投稿恐怕發表的條件更為苛刻。
“干活的人還不少呢。”高風戴著安全帽跟胡嘉然一起來實驗室工地查看進度。
“項目進展的很快。”趙興業抬頭看了下烈日,他全身都濕透了,“咱們在這邊常駐的有監理,工程質量很有保證。”
“那就好。”高風感覺很滿意,“以后公司的營收產出全靠這邊了,你還是要盯緊一點,特別是驗收的時候潔凈度一定要達標,要不然沒辦法投入使用的。”
“好的,您放心。“趙興業連忙保證,公司里面現在就這一個事,他肯定能盯好。
諾和諾德華國區的負責人安德魯今天趕到了z州,他早就急了,趙興業今天才聯系他。
“你好,趙經理,我是諾和諾德的安德魯。”安德魯直接開門見山,“我是為催化底物而來,希望能盡快與貴方達成合作。”
“那行,既然安德魯先生這么直接,其他的我就不多說了。”趙興業沉吟了一下,“一年3000萬美元,至少簽署5年。”
“跟勃林格殷格翰制藥報價一樣,這是我們高老板特意交代過的。”
“請務必轉達我對高風先生的敬意。”安德魯松了口氣,他來的時候很擔心被狠狠宰一刀,沒想到還能先享受到跟勃林格殷格翰制藥一樣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