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風對這個事很上心,導師和師哥那個時候對他都不錯,沒被pua過,讀研的時候除了沒有女朋友,其他的好像都是些比較溫馨的記憶,現在需要他幫忙了肯定不能推辭。
<divclass="contentadv">再說不就是課題嘛,他一時半會兒是不太行,但系統可以啊。這段時間攢了那么多技能點呢,是時候拿出來消費了。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非賁門胃癌、賁門癌之間的關系。”
“消化道振動膠囊系統對功能性便秘(fc)的優越療效。”
以上就是高風從系統中為老師和師哥精挑細選出來的兩篇文章。
第一篇其實沒什么技術含量,幽門螺旋桿菌在消化科屬于老生常談的東西。幽門螺旋菌簡稱hp,此種菌類是由瑞典學者首先從人胃粘膜標本培養中發現的,也是這些年來國內外研究的熱題。
那些年,你的課題要是跟hp不占點什么,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搞消化內科的。
研究的人員一多,很多東西都被寫爛了,稍微有點新意的都有人拿來發文章。
系統提供的這篇文章另辟蹊徑,應用到了一項這兩年最新的檢驗方法:免疫印跡分析法。
研究人員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檢測從免疫印跡分析法改為現行的臨床方法,發現感染率呈現下降趨勢,這也說明免疫印跡分析法的靈敏度更高。
具體來看,更改后非賁門胃癌患者的幽門螺桿菌陽性率為84%,賁門癌是80%,普通人群是58%。風險比分別是4.68倍(非賁門胃癌)和2.36倍(賁門癌)。
這項研究說明無論是非賁門胃癌還是賁門癌,幽門螺桿菌感染都是中國人群胃癌的巨大風險因素。它顯示在國人中,大約80%的非賁門胃癌和超過60%的賁門癌都是幽門螺桿菌感染所致。
而且文章中有一個比較新奇的發現:學歷越高,感染越多!
這個課題做起來其實比較簡單,缺點是耗費的時間比較長。研究中華需要用到中國嘉道理生物庫的樣本,使用靈敏的免疫印跡分析法對儲存的樣本血漿進行幽門螺桿菌生物標志物檢測,以此為感染與否的標準。
考慮到導師和師哥現在好像是孤家寡人,做這個可能耗費的時間非常長,說不定2年時間文章都出不來。
但只要按部就班,發一篇分值10分左右的文章那是妥妥的,運氣好的話頂刊也是能搏一搏的。
至于消化道振動膠囊系統對功能性便秘(fc)的優越療效這個課題,就顯得有點高大上了。
便秘作為全球范圍內最常見的胃腸疾病之一正在困擾著很多人的生活,很多老年人為此苦不堪言。
作為是一種難以治愈的疾病,它不僅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而且給患者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壓力。
咱就問一句,你天天拉不出來,你急不急?
急哭你小子。
這個課題實行的前提是開發一套消化道振動膠囊系統,其在被吞服后經過消化道時,會以設定的頻率進行長達6小時的間歇性舒適按摩,激活腸神經網絡,喚醒腸道動力,促進結腸蠕動,從而緩解和治療便秘。
這絕對是一個很新的東西,要是能把文章發出來,四大醫學期刊絕對可以期待一下。
但前提是要把消化道振動膠囊系統給做出來。
想了一下導師和師哥的能耐,“不好搞啊。”高風有一點頭痛。
不過這個課題如果進展順利的話,半年到1年文章應該就能發出來,耗費的時間比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