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準備放棄的時候,一個同事給她推薦這個臨床試驗。
<divclass="contentadv">聽說是跟奧希替尼類似的tki制劑,曹慧玲心中又燃起了一點希望,她還是有求生欲的,便跟丈夫來到了京城。
在同事的幫助下,入組還是很順利的,曹慧玲很快便服用上了試驗藥物。
“你覺得怎么樣?有什么不舒服嗎?”醫生問道。
“有一點拉肚子,但不是很厲害。”曹慧玲說道。
查房的醫生記了下來,曹慧玲服用的藥物劑量在測試組里面是比較大的,跟她服用劑量差不多的幾個病人都有點腹瀉癥狀,但并不嚴重。
“這款藥物還是很安全的。”查房醫生跟上級醫師匯報道,“目前看主要的不良癥狀為輕度的皮疹和腹瀉。”
“光安全可沒什么用。”上級醫師笑道,“對腫瘤的治療產生效果才可以,要不然一切都是空談。”
雖然只是臨床一期,但對于抗腫瘤藥物來說這個階段也是能看出治療效果的,特別是靶向藥物。
很多人不太理解靶向藥物和化療藥物有什么不同,其實兩者之間存在本質的區別。
傳統意義的化療藥物主要指細胞毒藥物,是一種具有殺傷性的化學物質,化療藥就像炸彈,不分敵我,對腫瘤和正常組織都有殺傷。
除了對腫瘤細胞具有殺傷作用外,對于許多同樣分裂旺盛的正常組織細胞也有毒性,只要是生長比較快的組織都會受到影響,因此毒性大。
主要表現在胃腸道反應和血液毒性,針對白細胞、血小板、胃腸道黏膜、毛囊等,化療藥物往往會造成一些相關的副作用。
簡而言之,就是槍打出頭鳥,誰活躍我殺誰!
靶向治療藥物理論上就像導彈,有目標且定位準確,只針對某個特定靶點,對正常組織作用很小,不會出現化療相關的副作用。
但需要先做必要的基因檢測,看有沒有相應的靶點。靶向治療藥物的毒性相對小,主要表現為皮膚毒性和腹瀉。
如果經濟條件不存在問題的話,肯定是首選靶向治療。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靶向藥物起效快,部分患者半個月甚至就能見到明顯的效果。
曹慧玲已經口服了28天的藥物,按照預定的計劃,她今天要去做一次胸部ct,看看肺部的病灶跟之前有什么不同。
如果病灶縮小了,那皆大歡喜,如果沒有變化或者進展了,那可能很多病人都會要求退出,對后期的臨床試驗也會蒙上一層陰影。
畢竟,沒有治療作用的藥物根本不存在研究價值。
“師哥,伱說應該沒什么問題吧?”趙康有點擔心。
“放心吧。”鞏帆順一臉的輕松,他已經跟各個組的主管醫生提前通了氣,根據大家的臨床經驗,這款藥物肯定是有效的。
一些咳嗽、胸悶嚴重的患者,服藥后自覺臨床癥狀明顯減輕。
“嘿,病灶還真縮小啊。”曹慧玲的主管醫生感到很高興,他指著片子對病人說道,“之前的這一塊都看不到了,原發病灶也小了近2/3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