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夕法尼亞大學簡稱賓大(英文名upenn,penn),位于賓夕法尼亞州費城,常春藤盟校之一,美國大學協會創始成員,全球大學校長論壇成員。
大學創建于1740年,是美國第五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也是美國第一所從事科學技術和人文教育的現代高等學校。該校的創建者是美利堅合眾國著名開國元勛之一的本杰明·富蘭克林。
對了,這是一所是私立研究型大學。
時至今日,共有28位校友、教職工及研究人員獲得過諾貝爾獎。
“乙肝疫苗就是在這里發明的。”普蘭培迪在一間實驗門口對高風說道,“當時的實驗室條件遠沒有現在這么好,但不妨礙優秀的人做出偉大的成果。”
“高風,伱就是這樣的人。”
“不,不,您的夸贊我實在是承受不起。”高風趕緊回道。
“真的,你這個年齡能取得這樣的成果簡直是出乎我的意料。”盡管普蘭培迪教授知道高風的年紀,但當對方出現在他的面前時,他還是感受到了很大震動。
“我跟一樣大的時候還在讀博士。”普蘭培迪教授回想了一下,那時候他已經小有名氣。當然肯定是跟高風是沒法相比的。
“這所學校一共誕生了八名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我會帶你拜訪其中的一位。”
“看來普蘭培迪教授的人緣不行啊。”一旁的李友良小聲的說道,“八個人呢,就一個跟他關系好。”
“并不是。”普蘭培迪教授說道,他竟然是聽得懂中文的,這讓李友良極其尷尬。
賓夕法尼亞大學擁有大量不同種族與文化背景的學生。2013年,其中錄取的新生里有43%為亞洲裔,西班牙裔,非洲裔或印第安人。在校學生中女生占53%。
2013年有6,428名國際學生提出本科入學申請,其中429名獲得錄取。在本科一年級新生中有13%是國際學生,在這些國際學生中,43%來自亞洲。
這也是普蘭培迪教授能聽懂中文的原因。
“其他的人咱們現在可見不到。”他解釋道。
“為什么啊?”李友良納悶道。
“因為他們都已經死了。”普蘭培迪教授說。
他們一會兒要拜訪的是史坦利·布魯希納教授,布魯希納出生于1942年,在1968年拿到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1972年,布魯希納收治了一位患有克雅氏病的女性患者——這是他第一次與“神秘病原”碰面。
這種詭異的病原體讓布魯希納感到十分驚訝,他決心揭開這種病原體的真實面目,去破譯它的分子結構。
布魯希納用2年時間研讀了所有他能找到的相關文獻,并于1974年建立實驗室,準備從羊瘙癢癥入手研究“神秘病原”。然而,這類病原的研究十分棘手,技術門檻高,試驗周期冗長,且要消耗巨額經費。
199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史坦利·布魯希納教授。
這項殊榮是肯定布魯希納教授在研究引起人類腦神經退化而成癡呆的古茲菲德·雅各氏病病原體的貢獻。表彰其發現了朊蛋白,并在其致病機理的研究方面做出的杰出貢獻.
布魯希納教授今年已經73歲了,不過精神看起來還好。
“普蘭培迪,你知道的,我現在已經遠離醫學研究很久了。”布魯希納教授示意幾人坐下,“你現在來找我可不是什么明智的選擇。”
他看了一眼高風,眼神中透露著驚奇,“小伙子,你是日本人嗎?”
“我是華國人。”高風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