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委員都認為非折疊蛋白反應的發現難度更高,但丘腦底核的腦深部刺激技術明顯在臨床應用上更廣泛。
而且現在評選的拉斯克臨床醫學獎。
“我接觸過東京大學的kazutoshimori,他是一位非常謙和的學者,淡薄名利。”一位評委率先發言道,“我想他并不在乎是否能獲得獎項。”
“而約瑟夫傅立葉大學的alimlouisbenabid教授就不一樣了,他非常需要這個獎項證明自己。”
“alimlouisbenabid教授從事科研工作20余年,獲得的榮譽屈指可數,由于經費短缺的緣故,他生活窘迫。”
“但他從不氣餒,最終和mahlonr.delong教授獲得了丘腦底核的腦深部刺激技術這一偉大的成果,我覺得這個獎項非兩人莫屬。”
“我覺得你的話有問題。”有評委不樂意了,“淡泊名利就可以不給人家發獎了?”
“這是謬論!”
“非折疊蛋白反應的發現極其驚艷,獲得臨床醫學獎實至名歸。”
隨后又有幾人發表了意見,贊同兩者的都有,有些難分伯仲的感覺。
“東京大學的kazutoshimori教授之前可是被自然撤過稿,東方學者最喜歡造假了。”一個聲音傳了出來。
場面頓時一靜。
kazutoshimori教授的支持者臉上有些不好看,這的確是一件丑聞,雖然當時處理的比較及時,但還是留下了不好的影響。
其實,這件事中kazutoshimori教授也是受害者,發表文章是他的學生。
為了得到“正確且令人驚奇”的結果,這位聰明的學生虛構了實驗數據,同時還炮制了虛假的圖片。
文章在自然上發表后,引起了不少學者的重視,一些學者按照上面的實驗步驟做起了重復試驗,但無一例外,均以失敗告終。
當時引起的爭議很大,但文章的作者堅持自己的結論。
眼見自己的學生言辭鑿鑿,東京大學的kazutoshimori教授選擇了相信,并為其站臺發聲。
可很快,這一切就被人戳穿了。
有位學者發現文章的圖片很熟悉,他劃拉出來看了半天,發現跟自己4年前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圖片很相似,找人看了一下,確定是在此基礎上偽造的。
“我很抱歉,我的學生佐郷屋悠斗為了.虛構實驗數據圖片是ps”kazutoshimori教授不得已在業界公開發表了道歉信。
結果是他近2年的文章全部遭到了審核,而佐郷屋悠斗算是在學術界除名。
這個污點現在不可避免的被人提起,一時間kazutoshimori教授的支持者有些尷尬。
“高風教授也是東方的學者。”有人突然來了句,“這么說他也有造假的可能嘍?”
“我可沒這個意思啊!你別硬往人家身上扯!”剛才發言的人趕緊澄清道,“我收回剛才的不當言論。”
學術造假在每個國家都會出現,不過一般來講,使出這種手段的都是一些小卡拉米,他們發表文章只是為了晉升職稱。
全世界每年發表的sci論文數量約為2,601,241篇,這其中百分之90都是些沒用的東西,有些文章寫出來一輩子只有一個讀者,那就是作者自己。
大教授都是愛惜羽毛的,他們對學術造假深惡痛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