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555.高風?
就拿正十七邊形來說,有17條相同長度的邊,內角和2700°,每個內角為158.8235294117647°。
阿基米德曾經想畫出來這個圖形,但他失敗了。
而且自他以后的2000年時間里,都沒有一個人畫出來,漸漸地,尺規畫正十七邊形成為了千年難題。
但是在1796年的某一天,哥廷根大學一名19歲的學生說這并沒有什么困難的。
他用了一個晚上的燃燒腦細胞,將這個困擾人們2000年的難題解決了。
這就是傳奇般的天才數學家高斯。
由于家境貧寒,在14歲的時候,高斯才開始接受系統教育,在18歲的時候進入哥廷根大學學習。
大學老師每天都會給高斯布置三道家庭作業題,這天老師有事情,沒來得及找好高斯的家庭作業,于是隨意想了兩道題再從自己桌子上隨手抓了一道題,湊滿了三道給了高斯。
高斯以為這個和平時的作業一樣,就拿著回住處去了。他老是沒發現,自己將如何用尺規畫正十七邊形這道千年難題,拿給了19歲的高斯當家庭作業。
高斯在完成作業的時候發現,老師布置的最后一道題怎么感覺比平日里難很多,他以為老師只想考考他,于是一直坐在桌子前面思考如何解答問題。
題目是讓用尺規畫出正十七邊形,高斯并不知道這道題難倒過阿基米德,還以為是老師也能解開的題目,于是他用了一個晚上,將正十七邊形的畫法推導了出來。
天賦的作用在這件事情中展現的淋漓盡致。
“你跟別人的回答不太一樣。”劉曉雅記者笑著說道,“很多人都說努力更重要一點。”
那是因為大部分人是沒有什么天賦的,所以只能選擇努力。
當然也有一些人,依靠天賦取得了成果,但把這些歸功于自己的“努力”。
“可能每個人的看法不同吧。”高風說道,“不過努力肯定也重要,三者缺一不可。”
“我還有一個問題。”劉記者繼續說道,“大家都說拉斯克醫學獎是諾貝爾醫學獎的風向標,你覺得自己今年有望斬獲諾獎嗎?”
“這個我暫時沒有信心。”高風斟酌了一下說道,“除非在pd-1的研究上獲得更大的突破,不然今年希望渺茫。”
據統計有48%的拉斯克醫學獎的獲獎者在當年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這個比例很高,但高風對此不抱期望。
原因很簡單,今年呼聲最高的是日本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教授。
他在06年的時候就因在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的研究,獲得了日本最高學術獎日本學士院獎。
2012年,大隅再獲有“諾貝爾獎的最后一里路”之稱的京都獎,基礎科學類獎。2013年他和他的學生,一同入選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
同年,二人成為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熱門候選人。
陪跑了3年,今年是大隅良典獲獎呼聲最高的一年。
高風也拜讀過這位教授的大作,能夠探明了細胞自噬的啟動機制,非常了不起。
這個時候,組委會的人走了過來,頒獎儀式馬上就要開始了,高風需要提前就座。
總體來說,儀式還是比較簡單的,首先是約翰-戈登因教授致辭,歡迎遠道而來的各位學者和媒體朋友,然后開始宣布今年的獲獎名單。
作為基礎醫學獎的獲得者,高風的名字被第一個提到。
“pd-1的相關研究為我們在腫瘤治療方面找出了新的方向,接下來有請高風教授上臺。”
約翰-戈登因教授把證書遞到了高風的手里面,“能在這樣年輕的年紀獲得這么大的成就,你的未來不可限量。”
“謝謝您的夸獎。”高風謙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