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當時曾經反思過: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不合急救常理的操作呢?
思來想去,有一種解釋比較合理:社會大染缸的污染,人們之間缺乏基本的互信,和大街老人摔倒,人們拍照為證才敢扶助有些類似。
“后來我才知道周大夫之前在這上面吃過虧.”
在馬亮的印象中,省醫的急診科搶救了數不清的心肺復蘇病例,極少數死里逃生,大部分病人都離開了人世。
從來沒有發生過因為沒有第一時間做心電圖,而發生醫療糾紛的情況。
但這樣的事情被周醫生遇到了。
周醫生是急診的老大夫,比馬亮上班還早幾年,他這個人性格稍微有點內向,但做事認真負責。
“帶過我一段時間,教了我不少東西。”馬亮道,“他當時接診了一個飲酒后發病的病人,酒友們把人送過來的時候心跳已經停了。”
周大夫想也沒想就開始做心肺復蘇,但結果不盡人意,患者還是離開了人世。
后續麻煩就來了,家屬最后把醫院告上了法庭,說是因為搶救不及時導致的。
“我們當時就沒有心跳停止,要是直接送到icu說不定就活了!”家屬是這么說的,他們提供了一個證據,那就是從一個電子腕表中提取出來的心率監測結果。
上面顯示患者到醫院后的前幾分鐘內是有心率的。
事實上這種電子腕表檢測很不準確,有時候你把它綁到石頭還提示心率正常呢。
但令人無語的是法院還采信了,原因是醫院無法提供按壓前的心電圖結果。
盡管不少專家都認為這個有點無稽之談,但醫院還是被判決承擔30%的責任,最終賠付患者家屬20萬元。
“這件事對周大夫打擊很大。”
“在判決下來前,幾個家屬輪番過來辱罵他。”
“他那年本來該晉職稱的,也因為這個事被拖了好幾年。”
從那以后同事感覺周大夫就變了,整個人都有點冷漠,也不喜歡跟他們交流。
新來的馬亮去開導過對方幾次,剛有點效果,就遇到了另外一件事。
他們在醫院前街遇到了一個心跳驟停的老太太,當時圍了好多人,但沒有一個人敢上前。
馬亮和周大夫沖了上去,累死累活竟然把老太太給按過來了。
這本來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說出去應該是讓人欣喜的。
可中間有個情況,他們為老太太進行心肺復蘇的時候,身邊一個年輕女士拿著手機全程錄像,據說是老太太的家屬。
上了120車,仔細一問:原來是老太太的兒媳!”
周醫生很奇怪,老太太都到鬼門關報道了,她們家人還有心思錄像,不知是怎么想的!
“當然留個證據啊!”女子理所當然的說道,“誰知道你們按壓的對不對,我媽要是出了問題怎么辦?”
當時救護車內一片寂靜,周醫生看著馬亮,神情時而迷惑,時而驚訝。
“后來他就喜歡在搶救前拉一個心電圖。”馬亮說這話的時候語氣有點復雜,“之前督導問題的時候,有個專家還說他急救資料做的全.”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