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大匠你這如此賣力安利,不知道的還以為是給自家帶貨呢!
“高僧?天竺人不都改信大食教了么?”
今日的高總兵是個杠精,明明可以白拿,變成要花銀子買,不得勁。
“還是有虔誠的佛教徒的,天竺本地人最常使用的檀香,大多也都是寺廟制出來的。”
“焚香用的檀香,咱們大夏朝的貴族和文人都喜歡吶!上官太醫都說了,靜心凝神好用著呢!”
黃尚書不忍打擊崔大匠的積極性,力圖證明檀香的價值,值得一買。
“宮廷刺繡不是還有一些么?絲綢如此受歡迎,繡品市場還能絲綢差?老山檀雕刻的這些工藝品,咱們挑品質最好的買!將軍,咱們先用天竺的老山檀在大夏打開市場啊。”
黑娃也表明了立場,如今天竺老檀木還沒炒出天價來,寺廟高僧們的手藝確實不錯。
帶回大夏,還不知道身價要如何飆升呢!
高懷瑜恍然大悟:“有市場好啊,有市場妙啊!爺下回要去綠寶石島砍上一千棵,六十年以上的老檀木回大夏!”
眾人:總兵大人,倒不必如此,您這做慣了無本買賣,這習慣啥時候能改啊?
經歷了這番討論,采購名貴物品的清單里,又增加了不少老山檀制品。
除了經濟價值最大化,天竺的棉花,才是黑娃此行的重要目標之一。
天竺,后世被認為是棉花種植的鼻祖。
數千年的棉花種植經驗,獨特的氣候環境造就了天竺棉花的高品質。
纖維平順、長度較長、短絨率低、強力較高。
盛產綾羅錦緞的東方文明古國,絲織品是中產階級以上家庭的首選。
可普通百姓只能穿麻布、葛布衣,棉布還未在大夏朝出現呢。
棉花如今在大夏朝還是個稀缺物品,僅在大西北有少量種植。
而從西北運到內地,那就是蘿卜盤成肉價了。
就蜀地老家的棉花價格,動輒就是半兩銀子一斤。
關鍵還不是隨時都能買到,你說氣人不氣人!
反觀天竺,棉花種得好,帶動了手工業發展迅速,特別是紡織業。
天竺優秀的織匠能用棉花,生產出精良的棉織品。
除了嫻熟的紡紗和織布工藝,天竺的匠人還能以靛藍,茜草,姜黃,紅花等植物為原料,經特別的配方處理,制成天然染料。
用這些染料,染出的棉布,色澤亮麗飽滿,且不褪色。
擁有這些手藝的天竺匠人,黑娃都想帶一些回大夏呢,他把這些想法與黃尚書和高懷瑜說了。
“買做棉布的匠人?”這是為何?咱們除了商品還做人口買賣啦?
“對,買織匠!”忠勤伯語氣里透著十分的歡愉,比船匠們安利老山檀還興奮。
“可這些棉布,看著還不如咱們的絲綢精細啊?”黃尚書和高懷瑜都不解,綾羅綢緞都穿不過來,棉布還能有這好?
“兩位啊,你們可知在大夏一斤棉花多少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