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時是京派的頭頭,地位在知青所是超然的。
大家一聽他是京城來的人,對他態度都不一樣。
沈舟來的時候,王時并沒有把他放在心上,就等著沈舟過不下去跟他求助,他好借機敲竹杠。
誰承想沈舟搬離了知青所,在村長那分一次豬肉很得村里人的好感,后面報紙刊登了作品。
這次之所以能搶走外派的活兒,是上面點名叫他去的,眼看沈舟這邊紅紅火火的,王時等不了,連忙過來示好。
沈舟知道王時這人頭腦清楚,執行能力強,在知青里有一些威望和號召力。這會兒王時主動,沈舟也沒有落了他的臉面,道“我這邊要是有好的機會,肯定會跟你說的。不過眼下還沒有。”
王時見好就收,只要沈舟不反感他就行,別的可以徐徐圖之。最想知道的就是沈舟在縣里落了一個什么崗
居然不用去縣里上班就有工資拿。
王時走的時候感慨,他跟鄧毅都看錯了人。沈舟才是潛力無限啊,這么個漂亮的小知青,尋思是草包美人呢,居然還挺有本事的。
沈舟離開了之后,去了一趟豬圈,豬圈承包給了知青,選出二十個人,兩班倒,一班去上山打豬草挖野菜,砍芭蕉心,還有一班熬豬食。
用米糠和豆柏再加上破爛菜葉子。
養豬這玩意,養不好特臭。這邊知青們細心打理,沒有豬場那種濃郁的騷臭味兒。
現在豬一個都四五十斤了。
劉旺正穿著膠鞋在里面清理豬圈呢,瞧著沈舟來了,頓時道“呀。你怎么來了”他這一聲,把其他豬舍的人都給叫過來了。
其余知青紛紛道“看我們這豬養的多好”
“陳家村的人過來看都說咱們這豬崽子養的好。”
“聽說以前他們為了圖省事兒都不煮熱乎的豬食,沒有我們細心。”
“村長都夸我們了。”
“村民們每天都過來看。”
大伙兒七嘴八舌的跟沈舟匯報,這些知青都是城里的娃娃,以前根本沒養過豬。這次報名養豬主要是不想做鄉下農田里的苦活。
但是真養上了,發現養豬也不是容易的事兒,弄的一身味兒不說。活兒也不少
堅持了一個多月終于順過來了。看著豬蹭蹭上膘,到了年底肯定能出很多肉。心里很滿足。
村長來這邊都說了。只要每頭豬都上二百斤,這些養豬的有一個算一個,獎勵二斤好肉,讓他們先挑,現在這些人都憋足了勁兒想要養好豬。
劉旺道“我們養豬能養的這么好,多虧你這個筆記。”人人都抄了一份。年底能不能吃上肉就看他們的了。yshg
沈舟道“養的真好。”他都忍不住夸獎,豬的精神頭不錯“你們這有什么難處么”他現在負責這邊,要是有什么問題可以協調解決。
其中一個叫朱紅梅的女知青道“現在就是豬的糧食少。去糧食加工的地方,一塊錢四大袋子的米糠和豆柏,都不夠這些豬吃二十天的。村長希望能少用這些東西,就用豬草和芭蕉心。但山上芭蕉樹少了。越來越難找,而且光吃葉子,豬掉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