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建立起來后還是按照公分打飯,秋收后活比較少得到的公分也不多,就按照之前得到的公分算。
先分好每一戶一共能分多少糧食,然后每天做熟了飯之后讓人過來領,至于菜都是在自留地里掐的。
所有人家的自留地都被收上去了,不管自留地里收的什么都是集體的,但是這年頭基本上種的是一兩壟蔬菜,剩余的都是紅薯。
自留地上收時也被算了公分,收上來的各家各戶的糧食和雞鴨也是給算了公分,雖然不多,但好歹補償了虧損的人家。
食堂已經建起來了,里面貼著“吃飯不花錢努力搞生產”的標語,別的大隊蘇意不清楚,但是向陽生產大隊都是按勞分配。
由于老太太在食堂工作,每次她都是拿兩個盆,一個裝菜一個裝飯,下工后帶回去由她分配,這保障了她在家說一不二的分配制度。
生產隊收上來的紅薯都被老隊長帶著做成了紅薯干,玉米也都曬干了脫粒,男男女女都是干這個活。
現在生產隊的伙食還不錯,應群眾要求都是吃干的撈飯。主要是隔壁生產隊吃的太好了,大米飯白面饅頭可勁造,還特意跑來炫耀。
老村長決定吃讓隊里吃點好的,玉米面饅頭紅薯和大米混的干飯,白面饅頭是不可能的,時不時抓一把丟進玉米面里已經是天大的喜事。
秋收完了也不太忙,正是出嫁的小媳婦走娘家的好時候。蘇意今天穿了一件小花裙準備去姥姥家。
這年頭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年,大多數人家可沒得給小娃子穿新衣裳的。蘇意姥姥也是怕王珍珍留不住布,直接把花布給蘇意做好了小衣裳。
蘇老太太心里可不得勁了,又不好找孫女要人家外家給做的衣裳,會被講究的。為了這件衣服當時王珍珍可受了婆婆好一段時間的白眼。
家里女人都要回娘家,老太太揮揮手讓一大家子都一起回去了,現在都吃大食堂了,沒有東西帶,都不給帶。
吃過早飯后蘇有湖抱著蘇意,王珍珍牽著蘇建林一家人朝著生產隊外走去。到了村外的小路上,蘇有湖把蘇意抱下來“媳婦你和閨女兒子在這等會,我去去就來。”
蘇意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但是王珍珍習慣了,每次回娘家婆婆都不會準備好東西,都是有湖自己在外弄的。
沒過多久蘇有湖就拎著一個小簍子過來,里面有三條一斤重的鯽魚。
“這一次的收獲不錯呀,有三條呢。”
王珍珍蘇意和蘇建林都往那邊瞧,還是活蹦亂跳的魚夠新鮮。王珍珍在路邊飛快的抓了好幾把草壓在簍子上。
“快走吧待會兒魚得死了。”
說著蘇有湖一只手抱起了蘇建林,王珍珍抱著蘇意,一家人加快腳步往鎮上走,蘇意默默地記住了路。
半路上休息了一會兒,抱著兩個小鐵球兩個人都有些累。蘇有湖背簍里有水壺,一家四口一人喝了一些。
蘇意注意到以兩個大人速度大概走了兩個小時才到,自己這個小短腿有些憂桑。到了鎮上一家人直奔紡織廠家屬院。
蘇意姥爺退休前是紡織廠的員工,姥姥退休之前也是臨時工。現在兩個舅舅都被安排進去了,日子過得還不錯。
家屬樓是筒子樓,空間小住起來憋的慌。大舅二舅都娶媳婦生了孩子,后來都讓廠里分了房。
姥姥姥爺住的是一室一廳的房,而舅舅他們分的是單間,正好孩子們都在姥爺他們這邊住,舅舅他們夫妻都是睡單間。
“喲,珍珍回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