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下的就在生產隊干活,地里紅薯也快熟了,總不能讓紅薯爛在地里。而由黨委書記掛帥的煉鋼隊伍也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運動。
他們先找了一個地勢環境都比較合適的村子,把里面的住戶都遷出去了。反正第一書記一句話,上面的政策要求,所有的事情所有人都要為煉鋼讓路,不得妨礙任務。
西寧生產隊的老百姓們就遭殃了,房屋被拆了大半,土地也全部被征收。地里的作物沒來的急收的都被毀壞了。
那些被拆了房子的百姓無家可歸,最后村里組織他們拿拆房后能用的泥磚建了一個公共住房,一家按人頭分個一到三間。總之都是一副人擠人的現狀。
地里的那些黃豆紅薯因為毀壞都沒來的及收多少,后來還是村里老人小孩一起零零碎碎的撿起一些。村里也沒非要他們上交,地里的東西在那,撿到多少算多少。
大煉鋼先要建煉鋼爐,修建煉鋼爐的磚是從鎮上的磚瓦廠運來的,所以最近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人能買到磚了。
這樣也就算了因為供應趕不上建煉鋼爐,而且壯勞力的人員也少了,所以上級又下達了兩項任務。
一項是要繼續抽調各生產隊壯勞力過來,另一項是像各生產隊發布征集任務每個生產隊要上交一定量的磚。
向陽生產大隊怎么完成任務呢,沒有人能買到青磚,怎么辦以前的地主家,之前劃成分打地主的時候已經把地主趕出去了,現在沒人住。老大的青磚瓦房就被拆了。
村長的兒子新官上任想要做出政績超額完成任務,所以村長和生產隊大隊長帶頭把自己家唯一的一間磚房拆了。
這樣一來他們更有理由拆其他人家的房子了,還有村里有磚房的人家寥寥可數,基本上有也只有一兩間。
生產隊隊長蘇大虎帶著第二批抽調的人員和任務磚趕赴煉鋼處。老蘇家這次去的是蘇家老大,這不是老頭不偏心了。
一是生產隊隊長要留著指揮生產工作,二是聽說煉鋼的地方伙食好,每餐都有一個白面饅頭,蘇老大好吃懶做的心動了。
地里的棉花還在收,因為向陽村的任務作物是棉花,上面有規定每年要交多少棉花的。就像西寧生產隊的任務作物是黃豆,要用來出口和榨油的。
不過賣碳翁凍死,種棉花的沒棉衣穿種黃豆的沒油吃。向陽生產大隊每年交完任務棉花后就沒什么棉花了,年成好說不定還能給社員分點,年成不好什么都沒有。
煉鋼任務越來越緊急,沒過幾天又要抽調人員了,這一次干脆下令說每個村子的壯勞力都得去煉鋼。
可是家里這么一大攤子事可怎么辦最后經過會議決定由王珍珍這個城里來的讀過一點書的姑娘接手蘇有湖會計的任務。
而書記家的大兒媳婦也就是生產隊的婦女主任接手日常生產活動,確保男人在外面工作時后方的工作有序進行。
日常生產活動還是按照生產隊來的,雖然壯勞力男性都走了,六十歲以上的老頭們還在,每個生產隊都有一個輩分比較大的老頭子,他們可以主持生產工作。
也就是說婦女主任和王珍珍只是監督,管理還是在各個生產隊的男人手里。不過社會就是這樣,男人才是生產工作中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