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公目露幾分復雜。
“說起來,貧道其實早就想拜會石公,奈何不知以何顏面而來,又恐見心頭暗昧丑陋,故而才一拖再拖。心中尋借口,不如等到約定之期。”
說到這,莫川搖頭道:
“不想,人算不如天算,壽山誕山神,如今應邀而至,再過山門而不入,終究失禮,左右伸頭縮頭都是一刀,索性便來了。”
石公默然,心頭千頭萬緒,不知如何回應。
莫川見石公不言,心中幽幽嘆了一口氣。
他以壽山山神身份見石公,瞧他光明磊落,今日來見,心中雖有忐忑,但也算平靜。
不想,再看眼前情況,顯然真的面臨“仇人”,石公也難過心中那道檻。
“不瞞石公,受封雷君日,貧道便已知曉,奈何人窮眼皮淺,終究昧了良心,貪了香火。如今再回望過去,才知何其愚蠢。貧道昧不過良心,故而借花獻佛,于山神廟設石公殿與魯班殿,共立于山神左右,還望石公諒解!”
莫川再次拱手作揖致歉。
石公聞言一震。
恰時,洶涌香火澎湃而至。
卻是壽山鎮民目睹神跡之后,已然涌入山神廟,上香祈福。
其中石公殿規格之高,僅次于山神殿、魯班殿。
香火自然鼎盛!
“……道友仁義!不瞞道友,雷君祭后,小神輾轉反側,心中亦有惡毒之念,但仔細想想,終究是德不配位。”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道友順天而為,受天道眷顧,得香火,乃是理所當然之事,小神功夫不到頭,也怨不得旁人。”
石公拱手回道。
一句話,既解自己心結,亦令莫川有所觸動。
道家其實不講善惡。
所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中的“善人”并非善良之人,而是善于順應時事之人!
因為道家早就觀察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天道法則。
因此也孕育出“世有三千相,唯知白守黑”的處事哲學。
石公此言,等于為莫川行事找到了道家經文背書,可謂穩了道心。
“石公之言,照我滿懷冰雪,貧道受教了!”
莫川拱手,朦朧道途在這一刻豁然明朗幾分。
“道友客氣!得遇道友,實乃小神平生最榮幸之事,四十三年不起波瀾的香火人生,竟在短短半載大起大落間,踏上光明大道,這一切承蒙道友所賜!”
石公感慨不已,心生唏噓。
莫川聞言亦滿心慨嘆,只覺去了一塊心病。
人人都無法預測未來。
他要是知道能有今天這份造化,當初無論如何也不會坐享雷君香火。
不過,話又說回來,如果沒有雷君這份香火之助,他能走到今天嗎?
因果之奇妙,教人感嘆!
兩人一番感慨間,隨即于雷君壁前,盤膝而坐,對飲論道。
不同于第一次,飲的是無根水,喝的是山野風,這次莫川掏出了不少好東西與石公分享。
有山神廟在前,石公哪里不知道,莫川拿出這些好東西并非炫耀,而是實實在在予他好處?
因此頗為感激。
直言:“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道友境界,已然超凡脫俗。”
一番夸獎,夸得莫川都怪不好意思。
直到天色昏暗,莫川才拱手告辭:“青山皆過客,我亦非歸人,石公道友,有緣再會!”
石公亦起身,拱手相送:“再會!”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