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遠古時,錦族居住在黃河邊上,共“八十一”寨。
他們的首領就叫蚩尤,蚩尤為民除掉了危害苗民的“垂耳妖婆”,使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后來妖婆的三個妖娃請來了赤龍公和黃龍公,即炎帝和黃帝,進行復仇。
蚩尤率領錦族人民英勇作戰,多次打敗赤龍和黃龍二公。
赤龍、黃龍二公聯合起雷老五,即雷公,水淹苗兵,擒殺了蚩尤,焚毀了“八十一寨”。
蚩尤死后,八十一寨消失,剩下來的錦族子民被迫遠走他鄉。
歷史上的錦族經歷過五次最大規模遷徙。
第一次大遷徙。
是錦族先民從其發源地,今四川的雅磐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帶出發的。
沿長江向東遷徙到長江中游的南北兩岸。
南岸的,達到洞庭、彭蠡之間定居下來。
北岸的,達到江漢平原。
他們在這里居住了很多年,隨著生產的發展,生活改善,人口增多,科技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
這是錦族首次由西向東的大遷徙,大遷徙的原因是因為遠古羌人南下,迫使錦族先民向東遷徙。
歷史時間約大概在若干萬年以前,屬于原始初民社會階段。
第二次大遷徙。
是苗族先人在長江中游居住很久之后,人多勢大,號稱“九黎”,也就是九九八十一寨時期。
蚩尤率領八十一寨與南方的炎帝族發生矛盾,打敗了炎帝族,一部分追逐炎帝族直達黃河北岸。
在這里又經過了很多年,九黎錦族的勢力越來越強大。
這時誕生的蚩尤,聰明好學,勇敢善戰,后來成了九黎族的首領。
他還制造多種兵器,軍事力量強大,與來自黃河上游的黃帝族發生武裝沖突。
起初黃帝九戰九敗,后來聯合炎帝族等,與蚩尤大戰于涿鹿之野,結果蚩尤戰敗被殺,身首異冢。
從此九黎錦族的各部雖與黃帝族斗爭了很長時期,但終因群龍無首屢戰屢敗。
這次由南向北的遷徙,屬于遠古到黃帝這段時間。
第三次大遷徙。
蚩尤戰斗失敗很久以后,九黎錦族的各部屬,大部分經過長途跋涉,退回到南方。
在江南的洞庭、彭蠡之間,建立起三苗部落聯盟。
這是由北向南的遷徙,屬于黃帝到唐堯的時期。
第四次大遷徙。
錦族先人在洞庭、彭蠡之間辛勤耕耘,建立起三錦部落聯盟。
又經過了長時間的休養生息,漸漸強大起來。
唐堯很懼怕三錦、共工、歡兜驩兜等。
所以,舜一即位,馬上“分北三苗”。
流共工于幽州,放歡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
強大的三苗部落聯盟從此分化瓦解。
有部分人還逃到了東海,這支錦族的先人也保存了一個獨立的群體。
只有被流竄到三危的一支,斗爭不止,直到夏禹時期才初步歸順,在三危山一帶居住下來。
這次是分途遷徙,遷徙的方向各不相同。
如三錦之族是由南向西北遷徙的,其中部分是向東遷徙。
歡兜是基本未動,即從洞庭、彭蠡之間轉移到今湖南西部。
這次大遷徙,屬于虞舜夏禹時期。
第五次大遷徙。
這次遷徙是分途回歸。
比如,被逐到三危的一支,是原來力量中最強的一支。
他們在整體逃遷中,屢遭武裝掠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