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留守饒陽的三千兵馬顯然沒有時間去考慮別的了。
如果詛咒能夠傷人,子嬰此時起碼得死了十萬八千遍了。
“這個饒陽君年紀雖然小但太能胡鬧了!”恐怕這是所有軍士心中共同的心聲了。
司馬尚出征后的第二天,饒陽南部數鄉三老上稟入秋以來天旱少雨,井水枯竭非但冬麥無法播種,人畜飲水都成問題。
事情到了徐成君相手中,忙于破解天書大業的徐君相自然沒有時間理會這些瑣事。在如今時代灌溉極不發達,基本上處于靠天吃飯階段,老天不降雨,我能有什么辦法!
然而子嬰知道后,立馬派人各家各戶收攏陶罐木桶等各種水具。三千人馬每人配發一個后,全軍出動投入抗旱大業。
子嬰命留守饒陽軍上午每人攜帶水具北上奔波至數十里外的河水取水后中午之前奔反饒陽就食,下午再提水趕赴南部受旱鄉邑,傍晚之前趕回。
且太陽落山之前趕回者可食肉粥,而且管飽。日落之后趕回者便只能隨便吃些夾雜著野菜的菜粥,正午一餐亦是如此。
最為關鍵是這么悲慘的生活,不是一天。饒陽君令:“孤不忍百姓辛勤之勞付于灰灰,著命饒陽部屬,日給水一行,著君府內侍監之。”也就是說旱情沒有解除以前,三千軍士,每人每天都要送一趟水。
所有的軍人直接轉變成了人肉提水機。
此舉令子嬰在饒陽城的名望可謂是直線上升,以往各地封君縣令哪有管升斗小民死活者,不但不關心其收成,而且無論旱澇都要按時收租,管你是不是家無余糧。
子嬰此舉雖然胡鬧,但可謂是頭一遭動用軍隊抗旱者。
全軍雖然頗有怨言,但是大部分軍人都是普通農人出身,深知民間辛勞。況且每趟之后只要能按時跑回都有摻著肉丁的米粥享用,雖然辛苦但也能咬牙堅持。
對此子嬰也有自己的想法。
怎么增強這一支軍隊的戰力,子嬰不是專業人士,一時也沒有好的辦法。
但是戰國初期魏武卒可以說是稱雄于天下,西拒強秦,威服齊趙。甚至在陰晉之戰中曾經創下過以五萬武卒破秦軍五十萬的戰績。
關于他的訓練方式子嬰前世在曾經看過一篇介紹,首先就是高強度的訓練“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
給每名軍士配上重裝甲,攜帶兵器半日行軍百里,不但以饒陽現在的基礎配備不起,就是配得起,以饒陽駐軍目前的狀態能堅持下來的也不多。
所以只能循序漸進,一聽聞南部的旱情子嬰立馬想到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軍士的負重可以用盛滿水的水具代替,再限制到達時間,同樣能起到一定的訓練效果。
既能訓練軍隊的耐力,又能抗旱救災,一舉兩得。
唯一略有怨言的恐怕只有還在辛苦算賬的徐成君相了,子嬰這樣一搞令軍士們食欲大增,城中糧草消耗量明顯增加。
如果不是饒陽地處邊境,平日為了駐防燕國入侵撥付了不少糧秣,而“吃里扒外”的司馬尚離開之時更是大手一揮,利用自己在軍中的地位拉來大量的糧草,此時的饒陽說不定真支持不住子嬰如此折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