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里秦趙之間的戰爭一次比一次殘酷,每一次都是尸橫遍野,兩國都損失慘重,然而趙國的國力在長平之戰后三十年里,無論是兵員還是糧食,都已經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而秦國雖然也有所折損,但是秦國的戰爭恢復能力在成都平原和漢中平原兩大糧倉的支持下絕不是趙國能夠所比擬的。
而趙國已經沒有足夠的國土縱深去恢復國力,只能是日漸衰落。
悼襄王九年的那場戰爭里趙國基本丟失了邯鄲以西和以南所有領土,只能憑借外圍的長城和僅存的數個衛城和強秦周旋。
而趙悼襄王本人也在這場戰爭的末段病亡,免去了亡國之君的命運。
繼任的趙王不出意外便是當年被子嬰痛打一頓的趙遷,一個娼優所生的兒子。而聲望卓著的悼襄王長子公子嘉只能在邯鄲城做一個富貴閑人。
而其后的趙王遷二年扈輒連帶麾下十萬趙軍戰死武城,趙王急招李牧南下救援,并在次年的宜安之戰中擊潰桓齮所率領的秦軍,在幽繆王四年再次在番吾打退秦軍的進攻,因功被封為武安君!
不過歷代被封為武安君的好像都沒有什么好下場,蘇秦被刺殺,白起被賜死,而李牧如果不出意外過兩年也會被趙王殺死,在子嬰看來這真不是個吉利的名號。
而在這幾年里,邯鄲朝堂多次派人急招子嬰所屬部往前線救援,但都被子嬰以各種理由恭恭敬敬的搪塞過去,總之就是一句話——“不是我不想去,實在是過不去啊。”
也確實和子嬰所想一樣,如此危急時刻趙王哪怕恨子嬰恨得牙癢癢,也不敢冒著邯鄲丟失的風險派遣軍隊前來討伐。
封君不聽命令也不是子嬰頭一家了,當年齊國孟嘗君在自己封地內儼然跟一個小諸侯國無異,齊王當時也沒能將他怎么樣,關鍵還是得有自己所屬的力量,這一萬神州軍便是子嬰所依仗的力量。
在漸漸知曉了了饒陽三地的富足之后,明白了已經不可能將饒陽所屬調往前線應敵的趙王遷,轉而要求子嬰向邯鄲供應軍糧、軍械,然而這些要求被子嬰同樣一一否決。
至于邯鄲方面的憤怒,子嬰是沒有時間打理了,反正你又不能對我怎么樣。
趙王遷五年,代郡發生大地震,從樂徐以西,北至平陰,樓臺、房屋、墻垣大半毀壞,地面裂開東西寬一百三十步的裂溝。
當子嬰聽聞這一消息時,第一反應便是趙國滅亡的腳步臨近了,如果子嬰沒記錯的話,地震之后次年便是全國范圍的,更是沉重的打擊了趙國,又兩年之后趙國便為秦國所滅。
想到這里子嬰當即命令,從現在開始邊境貿易減少糧食的賣出量,并大量從周邊各地收購糧食囤積在三城。
雖然司馬尚等人很不了解子嬰為何如此做,但是子嬰也未多做解釋,強令司馬尚照做便是。
總不能直接告訴司馬尚我知道明年會有饑荒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