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災的隊伍已然遠去,然而子嬰的心中卻久久不能平復,若果沒有該死的戰亂,天下歸一沒有這么多的國家。
縱然是一處發生了旱災,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政府也有能力調動全國的資源救災。
而如今這般以子嬰麾下三座城池的糧草蓄積,雖然在常人看來已經非常龐大,但仍然遠遠不夠,只能救濟到部分災民。
而如今天下崩裂,各國各自為政,一旦受災經常是全國性災難性的!面積小的國家哪怕有心都無能為力。
“這該死的戰亂,何時方能休啊!”既然各國之間的戰亂無法自主平息,子嬰能想到的便只有以戰止戰了。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除必要的軍事訓練之外,子嬰把全部重心放到了救濟災民身上。每天到城內的救濟點轉一圈了解一下災情的狀況也成為子嬰的必修課。
同時,在子嬰的命令下饒陽方面在對外的貿易中對于糧食乃至于一切可以食用的東西可以說是不計成本的瘋掃,金錢對于子嬰來說志不在此根本沒什么概念,現在他想的是如何能把每一份的錢財換成一口糧食,能多救一名災民。
隨著大量的饑民涌入饒陽三城,城內的安置點已經遠遠達不到規模,子嬰只得命人在城外臨時搭建大量帳篷,用以安置災民。
對于災民子嬰并不是簡簡單單的提供衣食,而是未雨綢繆,組織興修水利,開挖溝渠,如此一來哪怕日后自己離開此地沒有軍隊幫著救災,三地的老百姓也能對災荒有一定的抵抗力。
同時,指揮災民修筑一些簡單的房屋,畢竟如果不回原籍留在饒陽的話,北方的冬天可不是一頂帳篷能挨過去的。
隨著救災的進行至少饒陽周邊有救災隊伍趕到的地域災情都得到了一定的緩解,而子嬰“賢君”的美名更是傳遍了趙國全境,甚至于周邊各國都有所耳聞。
用后世的話語形容子嬰在饑民中完全是萬家生佛一般的存在,饒陽君的名號幾乎等同于生的希望,只要饒陽君麾下的救濟隊過來就能有吃的就能夠活下去。
而邯鄲的急令也是一封又一封的紛至沓來,內容很統一,命令子嬰即刻停止救濟災民,將所有糧食運往邯鄲,補充軍糧。
趙國在多年戰爭的消耗之下,哪怕是內史府庫的存糧也是不多,而在今年這種情況下征收賦稅更是無稽之談。為了應對糧食的短缺,軍隊的伙食都已經進行了削減。
而此時卻傳出了饒陽三城囤積有大量糧食,饒陽君子嬰甚至在大規模的進行救災的消息。
于是乎,在邯鄲安危最為重要的指引之下,趙國朝堂幾乎毫不猶豫的下達了要求停止救濟災民,把糧食用以軍需的命令。
對于邯鄲的這些命令,子嬰現階段甚至懶得搭理。
韓國已經滅亡,邯鄲已經被三面圍困。外面有秦國大軍虎視眈眈,這會子嬰對邯鄲朝堂甚至一些面子上的話語都懶得回復。
災民們的生活也已經慢慢步入正軌,在三座城池之外一排排的簡易住房也已經拔地而起,想必羈旅三城的老百姓們能夠安穩度過這個冬天。
這一日傍晚,子嬰從城外災民的安置處巡視回來,新一季的糧食已經種下,而且連續下過幾場雨,想必明年會是一個豐收年。
看到這一狀況子嬰心里也松了一口氣,如果明年旱情持續得不到緩解的話,他自己恐怕也只能帶著部屬直接逃荒投奔秦國了。
有些疲憊的子嬰簡單的喝了一碗稀粥之后,便早早的睡下,這一陣子確實把他累壞了。
由于晚飯只是喝了一碗粥,這一陣子又特別的勞累,半夜時分朦朧中子嬰便被腹中的陣陣饑餓感叫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