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來,轉眼間已經來到了秦王政八年,這半年里秦軍數次攻城,皆無功而返,只得繼續圍困下去。
邯鄲城高墻厚,可以說是戰國時期一等一的堅城。
前259年至257年的那次邯鄲之圍,秦軍累計四十余萬大軍圍困邯鄲三年,都未能攻下僅有十萬守軍的邯鄲,反而戰損過半。
城還是那座城,依然是那么的厚重,五萬守城人馬看起來依然不少。
然而守城的已經不是那些血氣方剛身經百戰的趙軍,而是一群剛剛拿起武器的家仆私屬。
統兵大將也不是百戰百勝的老將廉頗,而是一名名不見經傳的趙國宗室。
若不是邯鄲城過于高大,易守難攻。就憑這些剛剛招募的兵卒,是怎么也守不住的。
撐過麥收,有了軍糧,說不定哪個諸侯就會來救援趙國。
這便是趙王遷母子現在的唯一希冀。
時間一天天的過去,由于戰損過大,邯鄲城內的平民也開始被強制征調登上城頭。
春天過去,夏天來了。可是邯鄲城內苦苦等候的援軍依然沒有一點的蹤影。
而且有一個更為緊要的問題擺在了趙王遷的案上,城內糧食已經撐不了多久了了。
趙國前年剛剛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旱情,去年開始又連番的大戰。今年雖說調雨順然而邯鄲卻處在秦軍的鐵壁合圍之中,根本沒能得到一點補充。
邯鄲城內的存糧,用到現在已經所剩無幾。
明眼人一看便知,內外無援,糧草將盡,恐怕趙國要步韓國后塵,成為第二個被滅掉的大國了。
這種形勢之下,邯鄲城的夏天仿佛有一種暗流在涌動。
郭開便是其中最為積極的一員。
畢竟在他看來,他可是有著秦軍大將王翦的承諾,會保他安危。故而積極地聯絡趙國高官向趙王進言,投降秦軍。
秦王政八年八月,邯鄲城在彈盡糧絕,又看不到一點援軍希望的情況之下,趙王遷下令開城投降。
邯鄲一破,趙國境內其余的城池根本不足為慮,基本上秦國兵鋒一至便立馬開城投降,畢竟連君王都已經降了,他們在堅守一是沒有力量,也沒有任何的意義了。
至此,趙國末期的軍事強趙國,宣布滅亡。
不論之前的戰爭,如果從單單秦趙長平之戰算起,秦趙之間三十余年間大小戰爭無數,之間也各有勝負。邯鄲數被圍困;趙國所發起的最后一次合縱攻秦也曾攻打到過咸陽附近的蕞城。
幾十年間兩國都有數十萬的軍隊埋骨沙場,趙國可以說是秦國一統道路上最強大的阻礙,牢牢了堵住了秦國東進的道路。
經過幾十年的消耗戰爭,這塊石頭現在終于被搬走了。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先前逃出邯鄲的公子嘉聽聞邯鄲城破后,立即遙祭宗廟,在一幫逃出邯鄲的遺老遺少的擁護下,占據代郡,自立為代王。
不過剛剛取得勝利的秦軍顯然還沒有空閑理會于他,畢竟代郡苦寒地寡人稀。
趙國最為繁盛的中原地區,已經全部歸秦所有。
而且更為重要的一件事是,秦王政聽聞攻下邯鄲后,大喜之下已然擺駕東來,要在邯鄲城這座,原先自己隨父親當了多年質子的城市里,檢閱秦軍悍卒,也是想借此向其余四國彰顯秦軍的武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