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君,邯鄲為趙國國都,民富家殷。在下將兩位將軍的食邑地安排在邯鄲已是此次封賞最佳之地。多位將軍的食邑甚至在周邊的城池之中!
長安君,非是在下不愿相助,此事吾已盡力矣。關內大城雖富庶,然食之需王上應許,以鄉里之地為食邑,則不勝邯鄲。”費小心解釋道。
原來此次諸位將領的食邑分于何處,均為這名隨同而來的尚書丞負責分配,同樣的戶數食邑在哪里差距可就大了,大城的居民甚至數倍富于鄉野。
為了能分到大城里,早就得知消息的將領們,這幾日以來可沒少往費這里跑,讓他也疲于應對。
自然不能將所有人的食邑一股腦的全部劃取大城的居民,這個遠近親疏自然要分的清楚。
雖然司馬尚和彭越在秦國沒什么地位,然而他們可是秦王唯一的侄子,長安君子嬰的親信,秦王對子嬰的愛護是個人便能看得出,所以在分配之時,費便將二人食邑戶數全部從邯鄲城中劃取。
子嬰這么一問,費當即便從人之常情考慮,子嬰對這一安排依然不滿意,希望能夠從關內大城之中為自己的舊部爭取食邑。
雖然他不敢得罪子嬰,然而這實在是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圍,故而有此言語。
子嬰聽完也明白了過來。
“費尚書誤會了,子嬰是想勞煩費尚書將彭將軍食邑改于東郡黎城段家里。”
“段家里吾雖不知何況,然黎城臨近齊國,盜匪頗多君上為何為彭將軍求此食邑?”費聽完子嬰的話立時有些不解。
一直以來只有爭著將自己的食邑安排在大城之中的,子嬰卻反起道而行,希望將自己舊部的食邑安排在鄉野,而且還是與他國交界之處這么一個不安全的地方。
“彭將軍原為大野澤漁民,歸根而已。”
子嬰也沒有過多解釋,費大致上也明白了原因。原來此地臨近彭越的家鄉,確實也有一些將領為了衣錦歸鄉,選擇家鄉所在的鄉里作為自己的食邑。
將邯鄲的食邑改到鄉里自然是簡單不過,費回去查驗之后段家里有戶五百余,然而食邑在鄉里一般都可以適當的多劃些戶數,也為了討好子嬰費便大筆一揮將整個段家里五百戶劃為了彭越的食邑。
段家里正是彭越的意中人,段家二妮所居的村莊,雖然如今秦制之下,除了封君之外享有食邑之人已經不能插手食邑內的政務,但是如今村內所有人的賦稅可以說是已經都屬于彭越了。
東郡現為秦國最東方的一個郡,彭越昔年漁獵的的大野澤就位于秦國東郡與東方強國齊國之間。
當年彭越同老母在齊國一側結廬而居,而同彭越暗生情愫的二妮則是大野澤西側的東郡黎地的在籍之民。
一個是漂泊無根的水上游民,一個有田有地的良家百姓,昔年二妮之父自然是不同意將自己的寶貝女兒嫁與彭越。
邯鄲事了,秦王趙政便起駕回到了咸陽。
而子嬰也特意向秦王請命,隨彭越一同去往東郡提親。
秦王儀駕離開的次日,子嬰便同彭越率領五十名親衛騎兵,南下東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