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喜收到書信之后,并沒有太多的失望,國事多自私,代國為求自保拒不出兵這其實沒有出乎他的預料,求援也只不過是想嘗試一下罷了。
畢竟此刻的燕國就像一個溺水的人,哪怕是一根救命稻草都想嘗試一下,如果什么都不做繼續下去,那么被秦軍攻滅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
至于代王嘉最后的提議,也未嘗不是一個辦法,燕王喜唯一所疑慮的不過是犧牲自己的太子,到底能不能換來秦軍的退兵。
而此時子嬰一封書信的到來則促成了燕王喜最后的決定。
信是被從一桿射殺燕軍將士的箭桿上發現的,信中歷數了太子丹的六大罪狀。
其一不忠:至書歸降在先,舉兵抗秦在后此不忠也。
其二不孝:天閹之人,蒙蔽君父此不孝也。
其三不恥:以宮人之色娛人,罔顧于禮此不恥也。
其四不仁:性情暴戾,動輒則咎此不仁也。
其五不智:燕之節俠,迫而自戮此不智也。
其六不義:假意逢迎,誘使荊軻刺秦此不義也。
如此不忠、不孝、不恥、不仁、不智、不義之人,當人人得而誅之。
在子嬰心中,此時的燕國唯一可以正眼相看的便只有一個太子丹了,只要將太子丹除去,燕國必亡。
雖然子嬰全篇未提及,退兵一事,然而在病急亂投醫的的燕王喜眼中,說不得奉上太子丹的首級便可以換取秦國的退兵。
畢竟秦軍此番出征的緣由亦是因太子丹之故。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子嬰提到的太子丹乃是天閹之人。一個王朝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傳承,如果太子丹真是天閹之人,那么這個太子也就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了,自己又不是僅有一個兒子。
太子丹的一眾姬妾也都隨從而來,燕王喜沒費多大功夫便驗證了子嬰信中所言,至此燕王喜也堅定了放棄太子的決心。
燕國精銳多為太子丹所屬,燕王雖已有廢黜之意,然不敢貿然行之。
當晚燕王喜以議事為名,召太子丹飲宴。席間多有以國相托之意,在燕王喜的默許下眾文武亦是頻頻敬酒,太子丹自是喝的伶仃大醉。
正當太子丹酒酣之際,燕王喜一個示意,只見他身側的兩名力士,借著嘈雜紛亂的絲竹之音,悄悄地行到了太子丹的身后。
猛地將一條牛筋制成的繩索套在了太子丹的脖頸之上,兩人一換身位,將繩索交叉奮力的向兩側將繩索拉緊。
一時間太子丹臉龐立時憋得通紅,瞪大了眼珠望向燕王喜的方向,想要說些什么,一開口卻導致繩索勒得更緊,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只得是無力地將手指了指高坐于上的燕王,不一會便咽下了最后一口氣。
太子丹原本就是這場宴會的焦點,突如其來的變故也讓殿上眾臣有些惶恐。
然而看燕王喜平平淡淡的態度,老于世故的臣僚們心中也就明白了,十有八九這恐怕是燕王的安排。
誅殺太子丹之后,燕王喜命人割下太子丹首級,函送子嬰軍中,并為書謝罪,表示愿意比照秦國郡縣歲歲納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