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話,子嬰也一直關注著殿上眾人的臉色,提到昌平君之時,明顯的看到殿上諸將的臉色變化了些許,心中大是一安,秦軍之敗說不得真與昌平君脫不了干系。
當即放心大膽言道:“安平君雖為秦相,然故國楚地更為楚國公子之尊,楚人仰之。
臣唯恐,變生肘腋之地,故有此言!“
子嬰的話,當即把大殿之上所有的人驚得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子嬰的分析竟然和事實相差無二。
李信引兵出征后,楚王負芻派楚將項燕將兵二十萬迎敵,雙方戰于汝水之陽,占局一開始和子嬰分析的相差不大,二者勢均力敵,相持不下。
然而就在這時,變故橫生。鎮守郢陳的秦國國相昌平君熊啟,起兵反秦。
一時間為秦國所攻占的楚地,群起相應。不多時便攻下了周邊的鄢陵、平輿等多座城池。
此時的李信軍等于完全陷入了楚軍的包圍之中,不但被卻斷了后路,而且也斷了給養。
如果繼續和項燕相持下去,不用打仗自己的部下便會因為斷糧而失去戰力。
無奈之下,只得匆匆回師平叛,欲先平定昌平君之叛亂,再行攻打楚國。
然而如此良機,作為楚國名將的項燕自然不會白白放過,乘著秦軍回返之際,一路尾隨進攻。
在損失了大量的兵力之后好不容易到了郢陳,然而郢陳作為楚國曾經的首都,城高墻厚一時間難以攻破,后面還有項燕一直不斷的追趕,跟本沒有時間慢慢攻城。
無奈,缺糧少食的李信,只得繼續引兵向西奔逃。
項燕自然是窮追不舍,雙方且奔且戰,這一跑便是三個日夜。
一直跑到城父邑,李信方才停了下來,不能再往西跑了,再跑就是函谷關了,近年來一連串的勝利導致秦國上下普遍的有些麻痹,原來防衛六國的重地函谷關,隨著關外大片土地的歸秦,如今已經沒有多少兵力把守。
若是自己等人進關之時被項燕尾隨攻擊,甚至丟了函谷關,那么關中危矣。
沒得選擇之下,李信只能率領大軍在關外與項燕所帶領的楚軍,展開決戰。
雖然剩下的秦軍疲憊至極,而且饑腸轆轆,然而所有人的家都在關中,一旦函谷關失守的后果大家都清楚。
此戰秦軍也爆發出的極為強悍的戰斗力,在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之后,也終于暫時擊退楚軍,為成功退入函谷關,贏得了時間。
進入函谷關后,李信軍方才安定下來,略一統計幾個月前聲勢浩大的二十萬秦軍,已經僅剩下五萬余人。
而楚軍也趁勢收復了之前大部被秦軍攻占的領土。
此次出征對于秦國而言,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損失慘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