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有多大的希望,便有多大的失望。
伐楚之前,趙政對于李信能否攻破楚國可以說是抱有極大的信心,正是如此當李信失敗之后,趙政對李信失敗的怒火,也是十分的濃重。
按趙政原本的打算,便是要將李信革去所有的官爵封邑,貶為為庶人以示懲戒。
子嬰對攻楚一事的成功預言,讓趙政對子嬰的意見變得十分的重視,他也很好奇子嬰為何會請求帶一個敗軍之將一同攻楚。
“李信輕敵冒進,辱沒秦軍,長安君此言若何?”趙政皺著眉頭說道。
秦王的問話,子嬰早有準備當即出聲言到:“回稟王上,臣認為此番兵敗李信雖有過失,然功過相抵不應為罪!”
子嬰這話一說完,更是在朝堂上激起了一陣陣浪濤。
“長安君曾為李信之長,如此袒護敗軍之將,定然是收受了李家的好處,還請大王為十余萬客死異鄉的兒郎們做主!”
說這話的是內史周浩,亦是秦國朝堂上一名老臣。
“如此喧囂,成何體統!”趙政怒喝一聲,咸陽宮中立時便安靜了下來,然后對著子嬰說道:“長安君,于此一事你可有何可言之?”
“回稟王上,臣之言并非無的放矢。夫李信雖有輕敵冒進之過,然亦有御敵與關外之功。”子嬰恭敬地向著殿上的眾位臣僚拱了拱手之后繼續說道:
“李信將兵不過二十萬人,與楚將項燕之部屬相當,然兩軍相持之時,楚軍并不能前推寸土。
如是,若無大變李信縱然不能取勝,亦不會有如此大敗。所以損兵折將者,皆因昌平君之故也。
昌平君之反,觀之定然非倉促之舉,謀劃久矣。昌平君手握邊境重軍,反叛之前定然已經與楚國暗中聯系,東南邊境承平日久,我大秦于此其外并無重兵相守,函谷險關亦是兵備疏懶。
若是在我秦國毫無防備的情況下,昌平君率軍反叛并勾結楚國軍隊西進,則我大秦東南一線危矣,丟失的絕對不僅是這些,就連函谷關恐怕都很難保住。
一旦函谷關失守,再想奪回恐怕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到的事了。
正是因為李信將軍在關外拼死血戰,擊潰楚軍鋒芒,這才保住了函谷關,而且雖然我軍傷亡慘重,然而此役楚軍亦是尸橫遍野,一戰之下再無力西進。
故而吾言之,李信有過亦有功。而且李信已與項燕交手數次,對其頗為了解,有其共往,當大有裨益。”
子嬰說完,立時朝堂上寂寥一片,先前幾乎所有的人都把目光聚焦在了李信喪地失土這一件事上。經子嬰一提才明白過來,若不是李信死死守住了函谷關,恐怕所有的人這會都沒心情在這里朝會。
函谷關那可是關中的門戶,進了函谷關到咸陽一路上根本一馬平川無險可守。
李信此時雖然依然跪在地上,然而眼眶中的淚花已經忍不住的順著臉龐流到了地上。
雖然自己在伐楚一事上,過于冒進,然而亦曾為了保住秦國的大門,在沙場上數歷險境可以說是九死一生,秦軍最大的傷亡也是在這一次的決戰之時。
然而作為葬送了秦軍十余萬大軍的敗軍之將,自從他回到咸陽,哪怕自己之前的至交好友,所有人都在追究他的過錯,沒有一個人為他說一句話。
能夠頂著整個朝堂的滔天大浪,為自己爭一句公道的,僅有長安君子嬰一人耳。